苍苍岘亭路,腊月汉阳春。
带雪半山寺,行沙隔水人。
王祥因就宦,莱子不违亲。
正恨殊乡别,千条楚柳新。
【注释】苍苍:青翠。岘亭路:指襄阳城南的岘山,相传汉末建安二年(117),刘备南征至此,曾置酒于此,后人因称此山为“岘山”,其亭亦名“岘亭”。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西南一带。王祥,字休甫,太原人,汉末避乱居襄阳。莱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瑗,字伯玉,隐居在楚国的莱地(今河南沈丘县),孔子曾称赞他“不违亲”。
【译文】
青山环抱的襄阳城郊道路,寒气逼人的腊月里,却有春意。
半山腰的寺庙被雪花覆盖,行船人在沙石中穿行,仿佛隔水遥望。
为了仕途,王祥就任官职;而莱子却坚持自己的孝道,不违背双亲的意愿。
正因如此才遗憾离别家乡,千条柳树都披上了新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张别驾赴襄阳觐省时所写的。诗中以自然景象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意境清远,风格明快,富有民歌情韵。
首句写景,起兴。苍苍的岘山,是诗人送别的所在。山虽不大,但风景秀美,景色宜人。诗人站在岘山脚下,望着那通向汉阳的路,不禁想起当年刘备南征时的一幕幕往事来,心中涌出无限感慨。“腊月”二字点明了时间。古人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此时节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而诗人却感到春天的气息。这两句从“送别”这个题目落笔,用“苍苍”和“冬尽”两个词语构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的伤感情绪。
颔联是第二句中的“带雪”和“隔水”,颈联中的“王祥”和“莱子”,都是借典抒情。“王祥”指的是晋代的著名政治家、开国元勋王祥,他曾隐居在襄阳,后出任尚书令等职。“莱子”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贤人、隐士莱芜人孟轲,他与他的侄子孟仲子(字号不详)一起隐居在菜地,即今天河南省沈丘县境内,故后人称之为“莱子”。
上联说“行沙隔水”,下联说“带雪半山寺”。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互文手法,把“行沙”与“隔水”,“半山”和“带雪”相对应,生动地写出了送别的场景。“王祥”与“莱子”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是为官谋利,一个则是恪守孝义,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尾联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正恨殊乡别”,说明两人即将分别于千里之外,这自然令人感到遗憾。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千条楚柳新”。这里的“楚”指湖北,“柳”指杨柳树,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植物。古人常以柳树代表春天的到来。“新”,则是指新生,寓意着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