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争朝阙,奔流若会溟。
路尘和薄雾,骑火接低星。
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
冕旒当翠殿,幢戟满彤庭。
积岁方编瑞,乘春即省刑。
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
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
太阳开物象,霈泽及生灵。
南陌高山碧,东方晓气青。
自怜扬子贱,归草太玄经。
【注释】
- 元日:指正月初一。
- 争朝阙(què):争相进入皇宫朝拜皇帝。
- 奔流:形容江水奔腾激流。若:好像。
- 会溟:大海,这里代指朝廷。
- 骑火:指骑着马的侍卫队。
- 门响:门铃声。双鱼钥:古代用铜制鱼形钥匙开宫门,故称。翠殿:绿瓦覆盖的大殿。
- 幢戟(zhì):古代仪仗中的一种旗帜和武器。彤庭:朱红色的大门庭院。
- 编瑞:编集吉祥之物。省刑:减免刑罚。
- 大官:高级官员。陈禹玉:陈列禹王的玉器。司历:掌管历法。献尧蓂(míng):献上像豆子一样的吉祥物,因为传说尧帝以蓂草作为时间的标志,故以之象征时令的开始。
- 寿酒:祝寿用的酒。三觞(sāng):一觞为一杯酒,三杯为一套。箫韶(sháo):一种古代乐器,用管吹奏。九奏:演奏九遍,指多次演奏之意。
- 太阳:指太阳升起。开物象:开启万物的征兆。
- 霈泽:大量降雨,恩泽广大。及:给……带来。生灵:百姓和各种生物。
- 南陌:南方的道路或街巷。高山碧:山色青翠。
- 东方晓气青:东方天边晨曦微露时的青气,指清晨的天空。
- 自怜扬子贱:自己感叹像扬雄那样归隐山林的贤人。归草太玄经:将《老子》等经典埋于草中,比喻退隐不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正月初一朝见皇帝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早朝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首句“元日争朝阙”,直接点明了题目中的“元日”和诗人朝见皇帝的场景。“争朝阙”则展现了朝见时的紧张气氛和众人争相进入皇宫的景象。
第二句“奔流若会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江水奔腾的气势比喻为大海,寓意着朝中的大臣们如同江河汇入大海般,汇聚成一股力量。这里的“会”字,既表示汇聚的意思,也暗示着团结一致的力量。
第三句“路尘和薄雾,骑火接低星”,进一步描绘了朝见时的情景。尘土飞扬和薄雾缭绕,使得整个朝堂显得朦胧而神秘。而骑马的侍卫队则如同繁星般闪烁,增添了一份庄重和威严。这句诗通过对朝堂内外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一种严肃而庄重的氛围。
第四句“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则从门禁的角度切入,描述了朝见过程中的细节。两扇大门被打开的声音清脆悦耳,象征着皇权的尊严和权威。同时,车辆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百鸟齐鸣,展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这句诗不仅展示了朝见时的场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秩序状态。
第五句“冕旒(miǎn liú)当翠殿,幢戟满彤庭”,则是对朝廷建筑和仪仗的描述。头戴冠冕,身穿礼服的官员们正站在翠绿的殿宇前,旌旗满庭,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里的“冕旒”是指古代帝王头上戴的冠冕,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幢戟”则是一种仪仗,代表着国家的强盛和军队的威武。整句诗通过对朝廷建筑和仪仗的描述,传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第六句“积岁方编瑞,乘春即省刑”,则是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的表达。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终于实现了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而随着春天的到来,国家也开始施行新的政策,减轻刑罚,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这里的“编瑞”和“省刑”都是对国家治理成果的赞誉,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第七句“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则是对古代官员及其职责的描写。这些官员们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精心管理着天文历法,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这里的“陈禹玉”是指陈列禹王的玉器,象征着对古代贤臣的尊敬;而“司历”则是指掌管历法的人,他们负责制定农事节气,以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整句诗通过对官员们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繁荣景象。
第八句“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则从宴会场景切入,描述了朝会结束后的情景。宴会上敬献的寿酒已经喝掉三杯酒,欢快的音乐也已演奏九遍,象征着欢乐和祥和的气氛已经达到顶点。这里的“箫韶”指的是古代宫廷中演奏的乐章,它们悠扬动听,为宴会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整句诗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在喜庆时刻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九句“太阳开物象”,以及第十句“霈(pèi)泽及生灵”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泽和生命繁衍的美好祝愿。太阳的升起预示着万物复苏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雨水的滋润则为生灵带来了希望和活力。这里的“霈泽”指的是大量的恩惠和雨露之恩,它们滋养着大地和万物,使它们茁壮成长。
第十一句“南陌高山碧,东方晓气青”,则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南方的道路两旁山色青翠欲滴,东方的天空刚刚露出一抹晨光,预示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里的“南陌”和“东方”分别指向了诗人所在地的方向和自然界的位置,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第十二句“自怜扬子贱,归草太玄经”,则是诗人对自己归隐生活的感慨。他感叹自己如同古代的贤人扬雄一样,选择回归自然的怀抱,将《老子》等经典埋于草木之中,以此表达对道家哲学的认同和向往。这里的“自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喜爱和满足;而“归草太玄经”则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早朝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繁荣,以及对自然和社会和谐美好愿景的表达。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传递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