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注释】
正乐府: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重要诗歌形式。
秋深:指秋季。
橡子:橡树的果实,可食。
伛伛(yǔ yú):形容老人驼背。
媪(ǎo):老年妇女的敬称。
履(lǚ):踩。
盈掬(ju):一捧。
曝(pù):晒。
蒸:蒸煮。
紫穗:指成熟的稻谷。
袭人香:香气扑鼻。
舂(chōng):捣米成浆。
玉珰(dāng):玉制的耳环。
纳之官:指交纳到官府。
私室无仓箱:家中没有仓库,粮食存放在屋内。
石余:指一石多的粮食。五斗量:五斗的容量,这里用来指一石多的重量。
狡吏:奸猾的官吏。
不畏刑:不惧怕惩罚。
不避赃:不回避贿赂。
作私债:借粮给农民。
自冬及于春:从冬季一直持续到春天。
田成子:春秋时齐国的大臣,名利,封于莒(今山东莒县),后被齐襄公所杀,立其子田假为君。
诈仁犹自王:虽然欺骗了百姓,但仍能自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叹息地遇到这位老农妇,不禁流下了泪水。
【译文】
秋天的时候,橡子成熟了,散落在山间的小道旁。弯腰驼背的老太太,踩着晨霜把橡子捡拾起来。
等到天色渐晚,才把捡来的橡子装进篮子里。
经过一段时间,篮子里的橡子满满当当。
一整天的时间,才能装满一个筐子。
橡子经过几次晒干又蒸熟,才能做成冬天的粮食。
山前有成熟的稻谷,紫色穗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仔细收获又用杵臼精捣,每一粒都像玉珰一样晶莹透亮。
把它拿到官府去交税,家里却连个存粮的地方都没有。
为什么收上来的橡子,只够五斗粮食的分量呢?
狡猾的官吏并不害怕刑法,贪婪的长官也不躲避贪污。
农忙时借粮给老百姓,等到农活结束再归还到官府的粮仓里。
从冬天到春天,橡子都被当作粮食来欺骗那些饥饿的人。
我听说田成子的欺诈行为,虽然欺骗了百姓,但却仍然能够自己称王。
唉,真是不幸遇到了这位年迈的农妇,竟然忍不住流下眼泪湿透了衣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的诗,通过描写农民的苦难生活,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诗中对农民悲惨的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生动地勾画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艰苦的年代,感受那份沉重的压力和无尽的痛苦。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注,呼吁人们要关爱和尊重劳动者,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