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郡大江边,危楼夕照前。
青芜卑湿地,白露泬寥天。
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
仍闻陈蔡戍,转战已三年。

【注释】

小郡大江边:指小城位于长江之滨。

危楼夕照前:夕阳西下,高楼在日落之前映入眼帘。

青芜卑湿地:指草木丛生、地势较低的地方。

白露泬寥天:天空中飘荡着晶莹的露珠,显得空阔清朗。

乡国此时阻:家乡国家此时被阻隔。

家书何处传?:家信不知向何处投递。

仍闻陈蔡戍:仍然听到陈蔡二州有战事发生。

转战已三年:已经连续作战长达三年。

【赏析】

《西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客居西蜀时作,诗写于公元765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而杜甫却因受奸臣排挤而困守成都草堂达三年之久。此诗首句写西楼的位置及所处环境,颔联写西楼所见景色,颈联写因战事阻隔而无法与亲人联系,尾联写听闻陈蔡地区又起战事。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苍凉。

开头两句“小郡大江边,危楼夕照前”,交代了写作地点和背景。诗人以“小郡大江边”开篇,点明这是一座位于长江边上的小城。这座城虽地处偏远,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为其正对长江之滨的大江。在这里,诗人登上高楼,远眺远方,只见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高楼之上,令人心旷神怡。然而,此时的西楼,也成为了诗人心中的一块伤心地。

诗人转而写眼前的自然景色。“青芜卑湿地,白露泬寥天。”这句诗描绘了一片荒芜、低矮的土地,覆盖着青草;同时,天空中飘洒着晶莹的露珠,使得整个天空显得空阔清朗。这样的自然景象,不仅为诗人带来了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他的无限感慨。他不禁想起了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以及如今身处异地的孤寂与无助。

第三联“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此时,他所在的西楼,正是家乡与国家的分隔之处。由于战争的影响,他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彼此的思念和牵挂。然而,由于战乱不断,他也不知道家书能否顺利送达。这种无奈和焦虑,让他深感痛苦。

最后一句“仍闻陈蔡戍,转战已三年”,则将诗歌的主题推向了高潮。这里所说的“陈蔡戍”,指的是陈、蔡两个州之间的前线。而“转战已三年”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持久。虽然诗人无法亲自参与战斗,但他却始终关注着那里的战事。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国效力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诗人通过对西楼的描绘和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爱国志士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