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
不锻嵇康弥懒静,无金疏傅更贫闲。
支分门内馀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
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
【注释】
洛下:洛阳。寄山南令狐相公:指代令狐相公,即唐宰相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令狐绹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进士及第,授宏农尉,调任监察御史,历任吏部郎中、礼部侍郎等职,后为中书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太子宾客,卒赠太尉。令狐绹为人宽厚,善于交结,与李商隐有旧交谊。此诗当作于大和七年(833),时令狐绹在淮南节度使任上,李商隐因受牛李党排挤而遭谗毁,被贬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知湖州。
【赏析】
首联“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是说诗人已经收敛了锋芒,退居到园林之中;然而在官场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名声。这里的“园林”既指隐居的家园,也暗指诗人所向往的自由天地。
颔联“不锻嵇康弥懒静,无金疏傅更贫闲”,是说自己没有嵇康那样超然物外的性格,因而更加懒得安于现状;也没有疏傅之流那样的财富,所以更加清贫无聊。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崇尚老庄思想,追求自然淡泊的生活。疏傅是西汉初年著名开国元勋,以清贫著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清贫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嵇康和疏傅的不同境遇,抒发了自己的心声。
颈联“支分门内馀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是说在家门之内,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在朝廷之上,则断绝了与过去的往来。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在门内虽然勉强维持生计,但在朝廷之上则断绝了与旧人的往来。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尾联“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是说只有宰相忘记此事,才符合我的要求。这里既有对宰相的期望,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宰相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他能忘记自己的过错,给予自己应有的待遇。同时,诗人也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无奈和悲哀,时常怀念着汉水的故乡和巴山的美景。
整首诗通过对自己与宰相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诗人在门内勉强维持生计,而在朝廷之上则断绝了与过去的往来,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同时,诗人也在尾联中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哀,时常怀念着汉水的故乡和巴山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