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岘亭东有小池,早荷新荇绿参差。
中宵把火行人发,惊起双栖白鹭鸶。
【注释】
箬岘亭:在今浙江省诸暨县南。东池:小池塘。早荷新荇(xìng):初夏时节,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上的水草也刚长出来。参差:长短、高低不一的样子。行:指游人或行人。发:惊醒的意思。白鹭鸶(lùshī):一种水鸟。
【译文】
箬岘亭东面有座小池塘,早晨荷花刚冒出水面,水面上绿意盎然,荷叶参差错落。半夜里有人用火把照路,惊起栖息在池边双双并排的白鹭鸶。
【赏析】
诗中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景象。箬岘亭位于诸暨县城东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游览过的名胜地,因此此诗当是苏轼的《浣溪沙》词的改写。“箬岘亭”三字点明题旨,“东池”二字则交代地点。“早荷”二句写景,“参差”二字形容荷叶高低不齐。“行”,即“火把”。据宋张炎《山园杂论》卷五载:“绍兴时,禁火之令甚严,然民以竹竿为火炬,夜出游者,谓之‘行灯’。”这里说,有人在夜间持火把行走,惊起了池中栖息的水鸟。这两句从侧面写景,生动而形象。
“中宵”,指夜里。“行人”,这里泛指南方来的人。诗人在描写了这一情景之后,随即又写到自己的感想。“惊起双栖”四字,写出了水鸟因惊飞而起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夜行者的惊喜心情。“白鹭鸶”二字则表明水鸟的种类。“双双”二字,既形容水鸟之多,又写出了它们飞翔时的整齐。“惊起”,既指水鸟被惊动,也暗含诗人因听到动静而感到意外的喜悦。
这首词的构思巧妙,结构紧凑。它先写景,后写事,最后才抒发感慨: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往事,由夜晚的静谧想到日间的喧闹。这种写法,使全词显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