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闇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闇销。
译文:美好的时光白白地过去了,壮年的风采也已经消逝了。
注释:
- 良时光景长虚掷:美好时光白白地过去,没有留下痕迹。良时指美好的时光;光景指日子,光景长虚掷指时光白白地流逝。
- 壮岁风情已闇销:壮年时的风采已经消失了。壮岁指壮年时期。
赏析:
这是一首回忆往事的诗。诗人回忆起与元稹一起在长安做校书郎的日子,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全非。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闇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闇销。
译文:美好的时光白白地过去了,壮年的风采也已经消逝了。
注释:
天涯知有鸟窠名出自《鸟窠和尚赞》,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作者是:白居易。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释义是:天涯海角都知晓有鸟窠这个地名。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拼音读音是:tiān yá zhī yǒu niǎo kē míng。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鸟窠和尚赞》的第4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上半句是:
曾结草庵倚碧树出自《鸟窠和尚赞》,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作者是:白居易。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释义是:曾结草庵倚碧树:曾经搭建草屋,靠着绿树而居。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ié cǎo ān yǐ bì shù。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鸟窠和尚赞》的第3句。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上半句是
一纳麻衣称道情出自《鸟窠和尚赞》,一纳麻衣称道情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纳麻衣称道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纳麻衣称道情的释义是:一纳麻衣称道情:意为和尚穿上简单的麻衣,自称是追求道情的人。这里的“麻衣”指的是简朴的麻布衣服,常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和出家人的朴素;“道情”则是指对佛教或道家等宗教教义的追求和修行。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方式的赞赏,认为他虽衣着简朴,却一心向道
形羸骨瘦久修行出自《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释义是:形羸骨瘦久修行:形容和尚修行时间久远,形体消瘦,骨瘦如柴。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拼音读音是:xíng léi gǔ shòu jiǔ xiū xíng。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鸟窠和尚赞》的第1句。
吁嗟乎驺虞出自《驺虞画赞》,吁嗟乎驺虞的作者是:白居易。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释义是:“吁嗟乎驺虞”中的“吁嗟乎”是感叹词,表示惊叹或赞叹的情感,而“驺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通常用来象征美好或仁慈。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对驺虞表示赞叹和钦佩之情。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拼音读音是:xū jiē hū zōu yú。
后不见来者出自《驺虞画赞》,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释义是:后不见来者:指身后没有继承者或追随者。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拼音读音是: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是《驺虞画赞》的第20句。 后不见来者的上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后不见来者的下半句是:吁嗟乎驺虞。
前不见往者出自《驺虞画赞》,前不见往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释义是:前不见往者:指前面看不到过去的人或事,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遥远。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拼音读音是:qián bù jiàn wǎng zhě。 前不见往者是《驺虞画赞》的第19句。 前不见往者的上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经结束了。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8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 已矣夫。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已矣夫,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矣夫:表示感叹,相当于“唉”或“啊”,用于表达遗憾、惋惜或感叹的情绪。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7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孰知之乎。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
孰知之乎出自《驺虞画赞》,孰知之乎的作者是:白居易。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释义是:“孰知之乎”意为“谁知道呢?”或“谁又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拼音读音是:shú zhī zhī hū。 孰知之乎是《驺虞画赞》的第16句。 孰知之乎的上半句是: 是耶非耶。 孰知之乎的下半句是: 已矣夫。
注释:我身上继承了贰师将军的气概,家里珍藏着都尉的旧诗稿。江南别有楼船将领,燕颔虬须不姓杨。 赏析:此诗首联“身得贰师余气概,家藏都尉旧诗章”,点明诗人的身份和家学渊源。“贰师”是汉代名将李广利的封号,“余气概”暗寓诗人自比李广,以李广为楷模。“家藏都尉旧诗章”,则表明其家族世代习文,而李广也是一代名将,所以此处又暗示其家学的底蕴也与李广相似。 第二联“江南别有楼船将,燕颔虬须不姓杨”
诗句原文: 欲上瀛州临别时,赠君十首步虚词。天仙若爱应相问,可道江州司马诗。 译文: 在即将踏上通往仙境的旅程之前,我要为你献上我精心创作的十首步虚词作为离别的礼物。如果你的仙女朋友们喜爱这首诗,请代为传唱吧。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了表达对友人萧炼师的深厚情谊而作。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
注释:想要登上瀛州,在临别的时候,赠给您十首步虚词。天上的神仙如果喜欢,应该会问起我江州司马写的诗。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送萧炼师前往瀛州的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欲上瀛州临别时,赠君十首步虚词。 注释:想要登上瀛州,在临别的时候,赠您十首步虚词。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的情景,诗人想要赠送给友人十首步虚词,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天仙若爱应相问
洪州逢熊孺登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赏析 【诗句原文】: 靖安院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气最粗。 莫问别来多少苦,低头看取白髭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洪州逢熊孺登》。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洪州遇到熊孺登时的情境和感受。首句“靖安院里辛夷下”,以自然景物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熊孺登,这位隐居洪州的诗人,与戴叔伦、权德舆等文士交游,其诗歌才华令人瞩目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银章暂假为专城”:这里的“银章”指的是一种荣誉徽章,象征着尊贵的身份或职位。而“专城”则暗示这个角色在一段时间内是专门负责某地的事务。这句话表达了某人暂时被授予了某个重要职务或荣誉称号,但可能因某种原因(如懒惰)而不愿意履行其职责。 2. “贺客来多懒起迎”:这里的“贺客”可能指的是来访的客人,他们的到来使得主人不得不起床迎接。然而,主人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懒惰
《别草堂三绝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内心的矛盾,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喜爱。下面是诗句、译文及注释: - 诗句: 1. 正听山鸟向阳眠:形容自己如同山间鸟儿一样,在朝阳下安详地休息。 2. 黄纸除书落枕前:描述了收到朝廷的调令或文书,落在枕头上的情景,意味着被迫离开。 3. 为感君恩须暂起:因为感激皇帝的信任或恩典,必须暂时离开。 4. 炉峰不拟住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