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眠褐被为居士,忽挂绯袍作使君。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
【注】
褐(hè)被:粗布衣。
绯袍:古代官员所穿的衣服,红色。使君;古代的官名。
勒:指勒石记功。移文:指移文告状。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因避乱入蜀时写的三首诗中的一首。此诗写于他到草堂后不久,当时他虽身处草堂,但仍心忧国家、思念故土,对朝廷的政事还十分关心,因而在题画诗《画鹰》中发出“万里桥边一树梅,春风不改旧时开。何时得寄南枝去,为报行人日暮归。”的感慨,可见他的心境。
首句说久居草堂,以居士自居;次句忽然挂起官服,又作使君了。这一句从字面看,是写杜甫的仕宦生涯,实际上是写诗人的身世之感。杜甫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所以当他脱下平民服装、挂上官服、身出草堂时,内心却并不喜悦,仍怀念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平民生活和故土。因此,“身出”两句,既是写实,又是写意。
颈联“庐山未要勒移文”的意思是,现在你还没有到任呢,何必急着在庐山上立碑纪功呢?“勒移文”即刻石记功,这里用其本义来比喻做官,“移文”,即移徙文告,这里指立碑。杜甫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晋书·王导传》:“初,丞相导与庾亮共录尚书事,帝既疑江州都督陶侃,导深患之。及亮西镇,谓导曰:‘侃若至,宜便除之。’导曰:‘不可。彼性刚强,必不能堪忧责,但可小假之耳。’亮不从,亮果代去,侃遂率众向石头,寻亮而杀之,举军大愤。”陶侃是东晋名将,曾为武昌郡公,封长沙郡公,加征西将军。陶侃死后,其子陶亮代为武昌太守。王导是东晋朝的宰相,曾多次推荐陶侃。陶侃去世后,陶亮想立碑纪功,王导劝止,说陶侃为人刚强,不会承受这种压力,只是暂时委屈他一下而已。杜甫这里运用这个典故,说明他在离开草堂之后,还心系故国,不忘自己的本职。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的仕隐两途之思,中间两句写诗人的心路历程,后两句写诗人对政治形势的估计。全诗意境开阔,结构严谨,语言自然流畅,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