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
不独送春兼送老,更尝一着更听看。
【注释】
银花:指雪花。凿落:落下、飘落。金屑琵琶:用金色的粉末撒在琵琶上。更尝一着:再试一次。更听看:再仔细倾听。
【赏析】
此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归山时所作。全词以“送春”、“送老”为题,实则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劝慰之意。上片写送行时所见之景,下片写与友人相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
不独送春兼送老,更尝一着更听看。
【注释】
银花:指雪花。凿落:落下、飘落。金屑琵琶:用金色的粉末撒在琵琶上。更尝一着:再试一次。更听看:再仔细倾听。
【赏析】
此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归山时所作。全词以“送春”、“送老”为题,实则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劝慰之意。上片写送行时所见之景,下片写与友人相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天涯知有鸟窠名出自《鸟窠和尚赞》,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作者是:白居易。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释义是:天涯海角都知晓有鸟窠这个地名。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拼音读音是:tiān yá zhī yǒu niǎo kē míng。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鸟窠和尚赞》的第4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上半句是:
曾结草庵倚碧树出自《鸟窠和尚赞》,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作者是:白居易。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释义是:曾结草庵倚碧树:曾经搭建草屋,靠着绿树而居。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ié cǎo ān yǐ bì shù。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鸟窠和尚赞》的第3句。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上半句是
一纳麻衣称道情出自《鸟窠和尚赞》,一纳麻衣称道情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纳麻衣称道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纳麻衣称道情的释义是:一纳麻衣称道情:意为和尚穿上简单的麻衣,自称是追求道情的人。这里的“麻衣”指的是简朴的麻布衣服,常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和出家人的朴素;“道情”则是指对佛教或道家等宗教教义的追求和修行。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方式的赞赏,认为他虽衣着简朴,却一心向道
形羸骨瘦久修行出自《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释义是:形羸骨瘦久修行:形容和尚修行时间久远,形体消瘦,骨瘦如柴。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拼音读音是:xíng léi gǔ shòu jiǔ xiū xíng。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鸟窠和尚赞》的第1句。
吁嗟乎驺虞出自《驺虞画赞》,吁嗟乎驺虞的作者是:白居易。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释义是:“吁嗟乎驺虞”中的“吁嗟乎”是感叹词,表示惊叹或赞叹的情感,而“驺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通常用来象征美好或仁慈。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对驺虞表示赞叹和钦佩之情。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拼音读音是:xū jiē hū zōu yú。
后不见来者出自《驺虞画赞》,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释义是:后不见来者:指身后没有继承者或追随者。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拼音读音是: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是《驺虞画赞》的第20句。 后不见来者的上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后不见来者的下半句是:吁嗟乎驺虞。
前不见往者出自《驺虞画赞》,前不见往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释义是:前不见往者:指前面看不到过去的人或事,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遥远。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拼音读音是:qián bù jiàn wǎng zhě。 前不见往者是《驺虞画赞》的第19句。 前不见往者的上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经结束了。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8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 已矣夫。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已矣夫,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矣夫:表示感叹,相当于“唉”或“啊”,用于表达遗憾、惋惜或感叹的情绪。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7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孰知之乎。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
孰知之乎出自《驺虞画赞》,孰知之乎的作者是:白居易。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释义是:“孰知之乎”意为“谁知道呢?”或“谁又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拼音读音是:shú zhī zhī hū。 孰知之乎是《驺虞画赞》的第16句。 孰知之乎的上半句是: 是耶非耶。 孰知之乎的下半句是: 已矣夫。
注释:华州西,指的是华州的西边。每逢人静慵多歇,表示每到一处都会找个地方休息。不计程行困即眠,意为不考虑路程的长短,累了就睡。上得篮舆未能去,表示虽然已经上了车,但仍然没有出发的意思。春风敷水店门前,春风拂面的水边小店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情景。诗人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找个地方休息,不计较路途的长短,累了就睡。即使上了车,也仍然没有离开的意思。最后,诗人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水边小店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和赏析: 第一句: ``` 西来为看秦山雪,东去缘寻洛苑春。 ``` - 注释: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秦山雪"指的是秦岭的雪山,而"洛苑春"则暗示了洛阳的春天。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欣赏。通过对比不同的地理环境(西来的秦山与东去的洛苑),诗人展现了他对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独特感受。 第二句:
嬴女偷偷乘着凤去时,洞中潜歇弄琼枝。 不因啼鸟春饶舌,青琐仙郎可得知。 古代对美女的称呼;偷乘凤,指偷偷地乘着凤凰飞走;洞中潜歇弄琼枝,在洞穴中悄悄地休息,玩弄着白色的树枝。这两句写嬴女偷偷离开的场景和与凤相会的情景。不因啼鸟春饶舌,不因为春天里鸟儿啼声多而让人厌烦。青琐仙郎,指青琐门下的神仙般的男子。这两句写嬴女偷偷离开时并不因为春鸟啼叫而感到烦恼,因为她知道青琐门下的神仙般男子会知道她的去向
【注释】 低花树:低垂的花树。映:映照。小妆楼:小巧精致的梳妆楼台。春入眉心:春风拂入女子的眉间。两点愁:指双眉间的愁思。斜倚栏干:在栏杆旁斜靠,表示有所倚赖或依靠。鹦鹉:一种鸟的名称,这里泛指鹦鹉一类的鸟。思量:思念、想念。何事:什么事情。回头:回首,即回头相顾。 【赏析】 此诗是一首闺情词,描写闺中人独处时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闺中人的所见和感受。首句“低花树”点出环境
《花酒》 浅酌如蚁雪鬓梳,洛城花酒道深浓 1. 诗句释义 - 香醅:指酿造的米酒,香醇且略带酒香。 - 浅酌:指饮酒时轻轻抿饮,不猛喝,表现出文雅的饮酒态度。 - 浮如蚁:形容酒液细腻如同蚂蚁般轻盈,易于品味。 - 雪鬓:指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这里用来形容年老。 - 新梳:即刚整理过的发髻,此处用以形容人年轻、整洁。 - 薄似蝉翼:形容头发轻薄如蝉翼,形象地描绘出头发的质感。 2. 译文 -
诗句输出: 小亭门向月斜开,满地凉风满地苔。 译文输出: 这小亭子的门是斜对着月光的,四周都是凉爽的风和长满苔藓的土地。 注释说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中的景象,小亭子的门口向着月色倾斜,周围弥漫着凉爽的夜风和铺满苔藓的地面。诗人通过这些细节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 赏析: 《杨家南亭》是白居易在描述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时所创作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