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
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
心不择时适,足不拣地安。
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常见今之人,其心或不然。
在劳则念息,处静已思喧。
如是用身心,无乃自伤残。
坐输忧恼便,安得形神全。
吾有二道友,蔼蔼崔与钱。
同飞青云路,独堕黄泥泉。
岁暮物万变,故情何不迁?
应为平生心,与我同一源。
帝乡远于日,美人高在天。
谁谓万里别,常若在目前。
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
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
因君问心地,书后偶成篇。
慎勿说向人,人多笑此言。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原文: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
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
心不择时适,足不拣地安。
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常见今之人,其心或不然。
在劳则念息,处静已思喧。
如是用身心,无乃自伤残。
坐输忧恼便,安得形神全。
吾有二道友,蔼蔼崔与钱。
同飞青云路,独堕黄泥泉。
岁暮物万变,故情何不迁?
应为平生心,与我同一源。
帝乡远于日,美人高在天。
谁谓万里别,常若在目前。
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
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
因君问心地,书后偶成篇。
慎勿说向人,人多笑此言。
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 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
- “旦暮”指的是早晚,“两蔬食”和“一闲眠”分别表示一天中的早餐和午餐以及午休时间。这两句描述了诗人每天的生活节奏,即早晚餐和一次午休,以及整天的休息,生活简单而规律。
- 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
-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简朴生活的满足和享受。即使只是一天的时间,也足以让他感到满足和快乐。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一年已经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
- 心不择时适,足不拣地安。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心态平和,生活安定。这里的“择时适”、“拣地安”都是强调内心的态度和选择。
- 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 这里描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的人生观是平衡和稳定的。
- 常见今之人,其心或不然。
- 这是诗人对当时人们的一种批评。他认为现在大多数人的心并不如他那么平和和知足。
- 在劳则念息,处静已思喧。
- 描述了一个人在忙碌的时候容易忘记呼吸,而在安静的时候又会思考喧嚣。这说明诗人在生活中的平衡感很好,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 如是用身心,无乃自伤残。
- 这句话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认为如果过于追求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 坐输忧恼便,安得形神全。
- 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避免过度的忧虑和烦恼,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 吾有二道友,蔼蔼崔与钱。
- 诗人在这里提到了两位朋友——崔和钱。这里的“蔼蔼”意味着这两位朋友都非常温和、善良。
- 同飞青云路,独堕黄泥泉。
- 诗人描述了自己和朋友一起飞升到高远的地方,而自己却独自降落到低微的地方。这里的“青云路”象征着高尚的理想,“黄泥泉”则象征了现实的困境。
- 岁暮物万变,故情何不迁?
- 诗人感慨世事变迁无常,然而自己的情感和初衷不会因此而改变。这里的“岁暮”指的是一年的结束,“物万变”指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
- 应为平生心,与我同一源。
- 这句话表明诗人认为自己的一生追求和理想都是一致的,与自己的本性和根源相一致。
- 帝乡远于日,美人高在天。
- 这里的“帝乡”指的是天堂或者理想的境地,“美人”则象征着美好和高贵的事物。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 谁谓万里别,常若在目前。
- 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他对这种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即使身处万里之外,他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追求。
- 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
- 这里的“泥泉”和“云路”都象征着艰难困苦的环境,但诗人认为在这些环境中也能寻找到快乐和自由。
- 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
- 诗人强调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乐观和自由的心态,不要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对待。
- 因君问心地,书后偶成篇。
- 诗人在回答朋友的问题后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是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 慎勿说向人,人多笑此言。
- 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告诉他人,因为这样会引来别人的嘲笑和质疑。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用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哲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和、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