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
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
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
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
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
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
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
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
【解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退居乡村时的即景之作,写其生活的闲适和心境的恬淡。全篇以“晏起”为题,从“晏起”二字中可窥见诗人退居后的惬意生活:早晨不慌不忙起床,听鸟鸣而醒,看日出而醒,无拘无束地享受天伦之乐;然后悠闲地整理床铺、更换衣裤,从容不迫地吃早饭,接着就到院子里散散步,听听鸟儿歌唱,看看阳光普照;太阳西坠了,就回到屋里去,把被褥叠好,换上舒适的枕头,躺下来休息一下。这样的日子过得多么安逸!
【答案】
译文:
清晨醒来,鸟在树上啼叫,阳光照亮屋檐;年纪大了,不愿转动身子,寒冷来了才起床。用厚薄适度的被褥来适应自己的体质,用高低适宜的枕头来安放自己的心灵。身体安稳,温暖舒适,这种滋味谁能理解呢?睡饱了仰头坐着,茫然不知所思。好像没有凿通七窍,四肢也没有完全丧失知觉。思念起长安城里的故友,他们早朝时满身霜雪地赶来。我们彼此各自安适,但谁是谁非呢?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老人的闲适生活。开头二句写老人早起的情景,点明“晏起”的主题。“鸟鸣庭树上”,鸟语声中透露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日照屋檐时”,又是一种暖意融融的景致,令人感到温馨而惬意。两句之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渲染出一幅宁静美好的晨景图画。“老去慵转极”,写老人年岁已高,懒得动弹。“寒来起尤迟”,写天气渐冷,他起床也更晚一些。两句之中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三、四两句写老人起居饮食的安排,突出了生活上的随意与安逸。“厚薄被适性”是说被子的厚薄能适应自己的体温;“高低枕得宜”是说枕头的高度适合自己的颈椎。两句之中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调。五、六句写老人的生活内容,进一步突出了生活上的随意与安逸。“神安体稳暖”,写出了他内心的满足与安宁;“此味何人知”一句则写出了他生活的惬意。七、八句写老人的内心活动,进一步表现他生活上随心所欲的情趣。“如未凿七窍”,意思是像没有开窍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若都遗四肢”,意思是如果连四肢都忘掉了,那真是自由自在了。这两句之中流露出一种纯真无邪的生活情趣。
末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缅想长安客”,意思是怀念长安城里的朋友。“早朝霜满衣”,意思是他们在早上的朝中穿着满是寒露的衣服匆匆赶来。两句之中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最后两句写诗人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认识。“彼此各自适”,意思是彼此各自安适,不必强求一致。“不知谁是非”,意思是不必管别人怎么评论是非。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又写出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表现出一种恬淡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