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归,三月尽日日暮时。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
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
莫惆怅,送春人。冗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
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还相见。

【注释】

①“送春”二句: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一日,诗人在长安大明宫曲江宴群臣。杏花开时,春光明媚;御河水面碧绿,春意盎然。②“何处”二句: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杜甫由东都洛阳赴华州任司功参军时所经之地。③“今年”二句: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春,杜甫由华州到秦州时所经历的地点。④“帝城”二句:言长安城中也难禁送春之惆怅。帝城,指京城长安。⑤“莫惆怅”以下:言不要因送春而伤感,因为自己还有官职在身,还可以再送别一次。浔阳,指江西九江,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为江南古郡。⑥“凡”三句:言五年来国家经历了许多变故,现在又到了送春的时候,不知自己的身子是否健康。⑦“去”四句:言明年春天,我一定还会来到江边,与你再相见。⑧“此身”二句:言自己虽然身体不健,但想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日子,一定会和你再相会。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春在夔州作的一首七律。当时,诗人正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他的心情是十分苦闷、抑郁的。诗中以“送春”为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意境高远雄浑。

首联“送春归,三月尽日暮”,点明题旨。诗人用一“归”字,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空阔苍凉之感。三月春尽,日暮时分,诗人站在长安城上,目睹着眼前一片凋敝衰颓的景象,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这两句诗既写出了长安城中的春天早已过去,又写出了曲江边的柳絮随风飞舞,一派春意已逝的情景。

颔联“杜鹃花落子规啼”,进一步渲染了送春的气氛。此时,杜鹃鸟的叫声已经十分凄凉,而杜鹃花却已经开始凋零,子规鸟的啼叫更是令人心碎。这一联写景,既有形有色,又有声有情,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用“落”和“啼”两个动词,将杜鹃花和子规鸟的生动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送春之人的同情。诗人看到长安城里的人们还在苦苦挽留春天,不禁发出了感慨:“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这里的“帝城”、“天涯”都是指长安城和远方的地方,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送春之人的心情,既显得含蓄委婉,又显得深沉有力。

尾联“莫惆怅,送春人。冗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送春之人的宽慰和鼓励。诗人说:“不要惆怅啊!你们这些送春的人!”这是因为诗人还有一定的职位在身,还可以再送别一次。同时,诗人也鼓励送春之人要坚定信心,相信明年春天一定会到来。这里,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手法,将送春的人比喻为“送春人”,既表现了他们的心情,又表现出他们的形象。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春在夔州所作。当时,诗人正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他的心情是十分苦闷、抑郁的。诗中以“送春”为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意境高远雄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