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中竹难写,故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和画家的绘画技巧。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翻译:
- 画竹歌
植物之中竹难写,故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 这是第一段的开头,表达了竹子难以用笔墨捕捉其精髓,尽管画得再好也难以与真实竹子相媲美。萧郎(即唐代著名画家韦偃)用画笔描绘竹子,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在历史上只有他能做到这一点。
-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 第二段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画风:一种是人体化的画法,竹子的身体肥胖臃肿;另一种是自然化的画法,竹子的茎干瘦长而挺拔。同样地,前者的竹尖下垂无力,后者则使竹子的枝条生动起来,叶子仿佛在摇曳。
-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 第三段讲述了竹子生长的自然状态。它没有根部,而是从空气中吸收养分,这体现了它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同时,竹子也不是像竹子那样直接从地下冒出新芽,而是通过画家的笔触,以竹子的形象出现。在野外的水塘边或是岩石旁,它们形成了一丛丛的竹林,共有十五株。
-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 第四段描述了竹子在风中的形态和声音。虽然它们的姿态美丽,但当抬头看去时并不如画中那样完美;低头静听时,似乎能听到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 第五段提到了位于西方的竹林,其中七根竹杆粗壮有力。这些竹子曾出现在天竺寺前的一块石头上。
-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 第六段转向东方的竹林,八根竹子稀疏而清冷,曾经在湘妃庙里雨中欣赏过它们的美。这种幽雅的气质吸引了很少人,只能和你一起感叹。
-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 最后一段反映了诗人对画家韦偃的怀念和惋惜。由于年纪增大,他的画技逐渐减退,以至于无法再画出如此完美的竹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认为自己的画作是一次绝妙的尝试。
赏析:
《画竹歌》不仅是一首赞美画家韦偃技艺非凡的诗歌,更是一种艺术与自然的交融。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对大自然与艺术家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诗人不仅赞美了竹子的优美形态,还表达了对自然界与人工创作之间界限的思考。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