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心易足,三表乞身闲。
与世长疏索,唯僧得往还。
直声留阙下,生事在林间。
时复逢清景,乘车看远山。
注释:
孔尚书:指唐代诗人孔颖达,字仲圣,鲁国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孔尚书。致仕:退休。
三表乞身闲:三次上表请求辞官。三表:三次上奏朝廷的奏章。
与世长疏索:与世俗的人疏远。疏索:疏远。
惟僧得往还:只有和尚能够来往。
直声留阙下:正直的声音留在朝堂之下。阙下:皇宫前的广场,这里指朝廷。
生事在林间:生活的事情在山林之间。
时复逢清景:时不时地遇到清新的景色。时复:时常。
乘车看远山:乘坐车子观赏远处的群山。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孔颖达写给他的好友、当时已经辞官归隐的朋友孔绍安(即孔孟卿)的一首赠诗。全诗以“孔尚书致仕因而有寄赠”开篇,明确指出了赠送的对象和原因。接着,诗人从三个角度来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高人心易足”,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心的认识。他认为自己的心态容易满足,不再像过去那样浮躁和贪心,这是由于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这种心态的变化,使得他在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和挑战时,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所动。
第二句“三表乞身闲”,则是诗人对自己的仕途生涯的一种描述。他曾经多次上表请求辞职,希望能够过一种更加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的“三表”,可能是指他三次上表请求辞去官职的行为,也可能是指他在官场上的三次挫折或失败。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与世长疏索”,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人的看法。他认为与世俗之人相处是一种负担,因为他们往往追求名利,而忽视了人生的本质。因此,他选择与他们保持距离,只与那些真正懂得他的知己交往。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他对朋友的珍视和信任。
第四句“唯僧得往还”,则是诗人对于僧侣生活的赞美。他认为僧侣们远离世俗,能够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过着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不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佛法的智慧,也能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僧侣一样,拥有一颗清净的心,过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直声留阙下,生事在林间”,分别描绘了诗人在朝廷和山林中的两种不同生活状态。在朝廷中,他保持着正直的形象和声音,为百姓谋福利;而在山林中,他则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远离尘嚣,享受自然的美景。这种对比,既展示了诗人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最后两句“时复逢清景,乘车看远山”,则是诗人对于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描述。他常常在闲暇之余,乘车游览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这种生活状态,让他能够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和压力,享受片刻的宁静和愉悦。同时,这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它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批判,也有对僧侣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既有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追求,也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陶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