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声已尽菊花干,共立松阴向晚寒。
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刘补阙西亭晚宴》是唐代朱庆馀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75年左右的晚唐时期。此诗通过描绘一个秋日傍晚的宴会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心情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伤。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逐句释义:
- 虫声已尽菊花干:描述了一个宁静而稍带忧伤的秋夜。“虫声已尽”可能指的是夜晚昆虫的鸣叫渐渐稀少或消失,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夜晚的寂静。“菊花干”则形容菊花已经完全枯萎,暗示着季节已经转入了深秋。
- 共立松阴向晚寒:描绘了两位朋友在松树荫下共同站立的情景。“松阴”即松树的影子,为人们提供了一处避风遮雨的地方。“向晚寒”则强调了时间的临近夜晚,气温逐渐下降,增添了一份凉意和寂寞之感。
- 对酒看山俱惜去:表达了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不舍的情绪。“对酒”意味着两人或许在饮酒交流,以缓解离别的忧愁。“看山俱惜去”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美景的易逝,使得人们对彼此的相伴更添珍惜。
- 不知斜月下栏干:描绘了一种朦胧美和淡淡的忧伤。“斜月”可能是指天空中倾斜的月亮,它的光芒洒在栏杆上,为这幽暗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下栏干”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可能在栏杆边独自沉思或者欣赏月色。
朱庆馀的《刘补阙西亭晚宴》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宴会场景的诗歌,它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情怀,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还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