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灾起无朕,有见非前知。
蚁入不足恤,柱倾何可追。
良工操斤斧,沉吟方在斯。
殚材事朽废,曷若新宏规。
道州南楼换柱
鸿灾起无朕,有见非前知。
蚁入不足恤,柱倾何可追。
良工操斤斧,沉吟方在斯。
殚材事朽废,曷若新宏规。
【注释】
1、 鸿灾起:比喻大祸临头。
2、 鸿灾起无朕:鸿灾来临,没有征兆。
3、 有见非前知:有了预见却不能预知未来。
4、 蚁入:蚂蚁进入大厦。
5、 柱倾何可追:柱子倒塌,无法挽回。
6、 良工:高明的工匠。
7、 沉吟:沉思。
8、 事朽废:事情被废弃。
9、 曷若:不如;如何比得上。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对道州南楼换柱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腐败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首句“鸿灾起无朕”,以鸿灾起喻国家大难临头,而皇帝却没有一点征兆。诗人认为,即使有了先兆也还是不能预知未来的不幸。这两句是说,虽然国家出现了危机,但皇帝没有一点警觉,就像蚂蚁进入了一座大厦一样,毫无察觉,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大灾难。
第二句“有见非前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中奸佞当道,贤能之人无法施展才华的感慨。这里的“前知”指的是先知先觉,能够预先知道未来的事情。《诗经·小雅·鹤鸣》中有“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之句,意思是如果能找到赎罪的人,愿意用百人的身体来代替他。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出自己对于奸佞当道,贤能之人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和愤慨之情。
第三句“蚁入不足恤,柱倾何可追”,则是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蚂蚁进入大厦,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会带来巨大的破坏;而柱子倾斜,则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后果。这里的“足恤”和“可追”都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时政昏暗、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和无奈之情。
第四句“良工操斤斧”,则是指那些有能力的人应该勇于承担起拯救国家的重任。这里的“善工”指的是善于运用才能的人,“操斤斧”则是比喻他们应当像木匠一样,挥舞着斧子,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这种责任感到欣慰的情绪,而是通过“沉吟”一词,表达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第五句“殚材事朽废,曷若新宏规”,则是诗人对于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里的“殚材”指的是耗尽才能,“事朽废”则意味着这样的努力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诗人通过这个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担忧和不满。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与其这样徒劳无功地努力下去,倒不如制定一些新的政策和规划,以此来改变现状。
这首诗通过对道州南楼换柱事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腐败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政的深度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浓缩于短短四句之中,展现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