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暮秋重过山僧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和注释:

  1.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 “却接良宵”指的是在夜晚再次相遇的美好时光,”良宵”指美好的夜晚,这里形容时间的珍贵。”明河”通常指银河,这里比喻为明亮的月光,暗示了时间流逝的迅速。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重逢时刻的珍惜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1.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 “安禅”意为打坐修行,”逢”即遇到,”小暑”是指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开始变热。”抱疾”指的是身体不适或生病,”高秋”指的是秋天,这里可能是指因为疾病而感到季节的变化。整句反映了诗人在修行时遇到了小暑时节,同时因病体不适而进入了深秋季节的感受。
  1.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 “玄理”指的是深奥的道理或佛学中的哲理,”深山”指的是幽静的山林,这里用来象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白头”指的是头发变白,象征着年老或者岁月的流逝。整句表达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聆听深奥道理,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安宁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1.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 “朝朝献林果”指的是每天向寺庙贡献水果,”林果”通常指的是树上成熟的果实,这里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斋食。”亦欲学猕猴”中的”猕猴”是一种灵巧的动物,常用来象征机智和灵活。整句反映了诗人对宗教活动的参与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和模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时间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修行的态度。诗人通过与友人的重逢、修行时的感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佛教教义的领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心灵平静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