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家锡宠光,存没贵忠良。
遂裂山河地,追尊父子王。
人悲槐里月,马踏槿原霜。
别向天京北,悠悠此路长。

【注释】

邦家:国家,这里指宋王朝。忠王:即赵匡胤,字元朗,宋太祖。存没:活着或已死,指忠王的生死存亡。贵:珍重,重视。遂:于是。裂:分裂。山河:国土。地:指土地。追尊:追认封号。父子王:指忠王与其父赵匡胤。槐里: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槿原:地名,在今河南陕县西南。霜:指秋霜。别向:告别时的方向。

【赏析】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曾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赵德昭为秦王、赵廷美为开封尹,赵普任司徒,赵镕为同州节度使等职。赵匡胤去世后,赵匡义(即宋太宗)继位,赵光义被封为晋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芳被封为郑王,不久也被废黜。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被立为皇帝,是为宋太宗。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宋金战乱,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率军北征,收复了汴京,改国号为大宋。建炎元年(1127年),赵匡胤的四弟赵匡义又奉宋高宗南渡,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赵匡胤病逝,其弟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徽宗。赵匡胤的次弟赵匡礼,于靖康二年(1127年)随宋高宗南渡至临安。赵匡义即位后,追赠赵匡义为鲁忠王,谥号“武顺”。

据《宋史·宗室列传》记载,赵匡义在宋徽宗建炎三年(1128年),受封为燕国王,食邑二千户,后又加封晋国王,加食邑三千户;在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受封为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四千八百户;在宋钦宗靖康三年(1128年)十二月,加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在宋钦宗靖康四年(1129年)正月,加封检校太尉;在宋钦宗靖康四年十一月,进封晋王;在宋钦宗靖康五年(1129年)五月,改封郑国公。靖康之变后,赵匡义在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回到北方,第二年八月又回到南方。他先后在建炎二年(1128年)、三年(1129年)、四年(1130年)、五年(1131年)五次到南方,并多次巡视江淮地区。他在南宋初年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是南宋初年的宰相。

这首诗是赵匡义对宋朝先祖的颂扬之作。诗中称颂宋朝先祖为国家建立功勋,对忠诚良将表示尊重;赞扬宋朝君王能分清忠奸,尊崇忠良之士;感叹忠臣死后仍受到朝廷的褒奖。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愿望。

首联点出忠王的身份和地位,称赞忠王生前为国建功立业;颔联指出忠王英名卓著,他的功绩和德行得到后人追念;颈联描绘了忠王死后人们对他的思念之情和他对忠魂的哀思;尾联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忠臣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忠臣身后荣宠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