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
云行遗暑湿,山谷进风凉。
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

【注释】

台上:指宴会的场所。

改席台能迥:换座位时,席子可以远走高飞。

留门月复光:留宿时月光又照了。

云行遗暑湿:白云行走在炎热的夏日里。

山谷进风凉:清凉的山风从山谷中吹来。

老去一杯足:年纪大了,喝一杯酒就足够了。

谁怜屡舞长:谁会怜悯我屡次跳舞而身体衰老?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何必点燃蜡烛,就像头发变白一样。

【赏析】

《上元侍宴应制》是唐代诗人张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于上元年间,作者奉诏与文武百官同赴洛阳大明宫观灯。此诗为侍宴之作,描写了元宵夜的盛况,表现了作者对国事、民情的关心。全诗构思新颖,意境高远,辞藻华美,语言流畅,风格清新,是咏物抒怀类诗歌中的佳篇。

首句“台上”,点明题旨,即宴会的场所。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两句描绘出宴会的热烈场面。“能迥”二字,写出筵席布置得阔绰,可随意移动;“月复光”则写出了月光皎洁,洒满了庭院。

三、四句写宴饮之乐,云行遗暑湿,山谷进风凉。“遗暑湿”和“进风凉”相对,突出了天气的变化,也烘托出了宴会的热闹气氛。这两句不仅点明了时间是在夏天,而且暗示了宴会的盛大和热闹。

五、六句写宴后的感伤之情,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一杯”与“舞长”形成对比,表现出年老体衰的悲哀情绪。“谁怜”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表达得淋漓尽致。

末二句以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这里,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看法。他认为,与其在官场上勾心斗角、虚度光阴,不如像云行山谷、风过田野一样自然地度过人生。同时,这也表达了他对朝廷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宴会的热烈场面,又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