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
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
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
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洛阳

洛阳,古名洛邑、洛阳,是中国古代十三朝的都城,位于河南省西部。在唐代,洛阳被称为东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诗中的“洛阳”,指的是古代的洛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胡马犯潼关
胡马: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的骑兵;潼关: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诗中的“潼关”指的是古代的潼关关隘,即今天的陕西潼关县。

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
天子:指皇帝;都人:指京城的人们;惨别颜:形容离别时人们的心情非常悲痛。诗中的“天子”和“都人”都是指当时的皇帝和京城的人们,他们因为战争而感到忧虑和悲伤。

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
清笳:指清脆悠扬的笛声;宫阙:指皇宫;翠盖:指华丽的车盖;出关山:指离开关山。诗中的“清笳”和“翠盖”都是形容车辆和装饰华丽,而“出关山”则是指离开关山。这里可能是指皇帝离开了皇宫,离开京城,前往前线。

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故老:指年长的智者;龙髯:指皇帝的胡须;再攀:指再次攀登或重新获得地位。诗中的“故老”和“龙髯”都是指过去的智者和皇帝,而“再攀”则是希望皇帝能够再次获得成功或地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时期的图画,通过对比古代的辉煌与现在的萧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中的“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困扰,而“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则展现了战争对城市的影响和破坏。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