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
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
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
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
耳聋
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
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
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
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
注释:
- 生年鹖冠子:指的是作者年轻时就已经拥有一副黑色的帽子,这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装束。
- 叹世鹿皮翁:感叹世事如同一只戴着鹿皮帽的老者。
- 眼复几时暗:眼睛再次失明的时间。
- 耳从前月聋:耳朵因为之前的事情而变得聋了。
- 猿鸣秋泪缺:猿猴的哀鸣如同秋天的泪水一样悲伤。
- 雀噪晚愁空:夜晚的鸟鸣声充满了空灵的忧愁。
- 黄落惊山树:秋天的叶子飘落,惊扰了山上的树木。
- 呼儿问朔风:呼唤孩子询问北风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以“耳聋”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事变迁的感慨。首句“生年鹖冠子”描绘了一个已经成熟的形象,鹖冠是古代的一种帽子,象征着文人的独立和不羁。第二句“叹世鹿皮翁”则将诗人与一个带着鹿皮帽的老者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感慨。
第三四句“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痛苦和挣扎。眼睛失明的痛苦,耳朵失聪的困扰,都是诗人无法摆脱的命运。这种命运让人感到无奈和绝望,同时也激发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郁。猿鸣秋泪缺,意味着在寂静的山林中,猿猴的哀鸣声如同泪水一般,令人心痛;雀噪晚愁空,则描绘了夜晚鸟儿的叫声,仿佛是在为诗人的内心忧愁添上了一层空虚的色彩。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深沉而悲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
最后两句“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则转向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黄落惊山树,意味着树叶的飘落引发了山间的震动,而这一景象也暗示了诗人生命的流逝和无常。呼儿问朔风,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尽管面临困境和挫折,但诗人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首诗通过对耳聋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现实和未来的复杂思考。它既有深沉的悲哀和痛苦,也有对生活和未来的积极追求。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