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名为《释闷》,全诗如下: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译文

四海之内已经十年没有战争,然而犬戎又突然来到咸京。
失去道路并不完全是因出襄野,扬鞭而过却已是胡城。
豺狼阻挡了道路,使得人们无法通行,烽火照亮了夜晚,尸体横七竖八。
天子也应该厌倦了这种奔走,群公应该想恢复和平。
但恐怕诛求不断,不会改变旧辙,知道宠爱奸佞的人能保全生命。
江边的老翁错估了事情,眼睛模糊看不见风尘清。

注释

  • 四海十年不解兵: 指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后,唐帝国长期未能平定战乱。
  • 犬戎: 古族名,这里泛指入侵者。
  • 失道非关出襄野: 指战败并非因为出兵襄野。
  • 扬鞭忽是过胡城: 忽然之间就到了胡人的城郭。
  • 豺狼塞路人断绝: 豺狼阻挡了行人的去路,导致交通中断。
  • 烽火照夜尸纵横: 指战争导致的死伤和混乱,火光照耀着黑夜,尸体随处可见。
  • 天子亦应厌奔走: 指出现在动荡不安中,天子也应该感到厌倦。
  • 群公固合思升平: 群官应该想到如何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 但恐诛求不改辙: 担心继续的征讨与苛政不会有所改变。
  • 闻道嬖孽能全生: 听说那些宠信奸佞的人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 江边老翁错料事: “江边老翁”比喻见识浅薄或不明智的人。
  • 眼暗不见风尘清: 形容年老眼花,看不清眼前的纷乱景象。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杜甫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诗中描述了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国家长期未定,外忧内患频仍。杜甫在此诗中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政治清明的向往。

首联“四海十年不解兵”,直接点明了时局的严峻性。紧接着“犬戎也复临咸京”,则是指北方边境的紧张局势,暗示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威胁再度逼近长安,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颔联“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诗人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经历作为对比,说明战争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失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导致的悲剧。

颈联“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描绘了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烟稀少,烽烟四起,到处都是死亡和破坏的景象。这一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尾联“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则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讽刺。诗人认为皇帝也应该厌倦这种奔波劳顿的日子,而群臣则应该想着恢复国家的太平与稳定。这里的“升平”指的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

最后两句“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他担心统治者仍然坚持苛政严刑,不知道收敛,而那些宠信奸佞的人却能够苟且偷生。这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的不满和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时局的描绘和对统治阶层的批评,展现了杜甫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