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初上月轮高,照见堂前万朵桃。
觱栗调清银象管,琵琶声亮紫檀槽。
能歌姹女颜如玉,解引萧郎眼似刀。
争奈夜深抛耍令,舞来挼去使人劳。
解析
第1句:红灯初上月轮高,照见堂前万朵桃。
- 红灯: 红色灯笼,常用以装饰节日或庆典。
- 初上月轮高: 描述红灯被点亮,与明亮的月亮相比,显得格外醒目。
- 照见堂前万朵桃: 形容灯光下,桃花如繁星般璀璨,美丽动人。
第2句:觱栗调清银象管,琵琶声亮紫檀槽。
- 觱栗: 一种古代乐器,声音清脆悠扬。
- 调清: 形容音乐调子清晰悦耳。
- 银象管: 古代乐器,形状像大象的管子,用银制成。
- 琵琶声亮紫檀槽: 形容琵琶的声音响亮且音色优美,使用紫檀木制成的琴身也衬托出其高雅。
第3句:能歌姹女颜如玉,解引萧郎眼似刀。
- 姹女: 美丽的女子,常用于比喻歌声婉转的女子。
- 颜如玉: 形容女子皮肤白皙美丽。
- 萧郎: 这里指会唱歌的人,萧郎可能是指善于歌唱的人。
- 眼似刀: 形容眼睛深邃有神,锐利如刀。
第4句:争奈夜深抛耍令,舞来挼去使人劳。
- 争奈: 无可奈何的意思,常用来表达某种无奈的情况。
- 耍令: 可能是某种娱乐活动或表演,令人兴奋和愉悦。
- 舞来挼去: 描述了舞蹈动作的轻盈和优美,让人感到愉悦。
- 使人劳: 表达了因为长时间的舞蹈活动而感到疲劳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杜司空席上的热闹场景,以及各种乐器和舞蹈的美态,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音乐与舞蹈图景。从红灯初上的月夜到觱栗调清的银象管,再到琵琶声亮的紫檀槽,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每一个细节,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欢乐的夜晚。最后一句更是点出了欢乐背后的辛劳,使得整首诗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又不失对生活真实感受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