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
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赋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
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注释:
- 布义孙卿子:指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一文,其中“布义”是表达正义的意思,“孙卿子”是指荀子。
- 登高楚屈平: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
- 铜台初下笔:指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首次运用比喻手法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
- 乐观正飞缨:指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以“飞缨”比喻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 乍有凌云势:指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描绘了自己文才横溢、气势磅礴的形象。
- 时闻掷地声:指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 造端长体物:指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所提出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体系,即“先立其大者”,“以道为常”,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 无复大夫名:指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摒弃了传统的官职观念,主张以德治国,提出了新的思想体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一文的解读,展现了他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以及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诗中的“布义孙卿子”和“登高楚屈平”两句分别引用了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和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突出了作者的学识渊博。而“铜台初下笔”则暗示了司马相如在创作过程中的自信与从容,他能够运用比喻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两句“乍有凌云势”和“时闻掷地声”形象地描绘了司马相如文章的气势和声音,展现出了他的文才横溢和激昂慷慨。整首诗通过赞美司马相如的文才和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他深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