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注释】

  1. 饯薛大夫护边:饯,设宴送别。薛大夫,即薛嵩,当时任河西节度使。2. 副相下临戎:副相指河东节度使严武,时在河中府。3. 授律星芒动:授律,授以军令。星芒动,北斗七星光芒闪烁,是授军令的标志。4. 分兵月晕空:分兵,部署兵力。月晕空,月晕如云彩,暗示天象预示战事即将爆发。5. 犀皮拥青橐:犀皮,用犀牛皮做的袋子。青囊(lǎng),古代用丝绸做的袋子。6. 象齿饰雕弓:象齿,象牙制成的弓弦。雕弓,用精美的木头雕刻的弓。7. 决胜三河勇:决胜三河,指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取得胜利。8. 长驱六郡雄:长驱,迅速推进。六郡,指河南、山东等地。雄,强盛。9. 登山窥代北:登高,登上山顶。窥,远望。代北,指北方地区。10. 屈指计辽东:屈指,用手指计算时间。辽东,泛指东北方向。11. 燕然上:燕然山位于今新疆境内,是唐代著名的关隘之一。12. 抽毫颂武功:抽毫,拿起笔来写。颂,歌颂,赞颂。13. 功:这里指战功,战绩。
    【译文】
    荒凉的角落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授予军令北斗星光芒闪烁,分配兵力月亮上的云彩。
    犀牛皮包着青囊,象牙装饰着雕琢的弓。
    在三河地区取得胜利英勇无比,在河北、山东一带大败敌军威猛雄壮。
    登上山顶遥望北部边境,用手指算出进攻辽东日期。
    盼望着能登上燕然山,挥笔写下赞美战争的诗篇。
    【赏析】
    这首送别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春。当时诗人正担任河西节度使。此诗是作者与薛嵩一起出征吐蕃的一次赠别之作。全诗气势豪迈、慷慨激昂,充满高昂的战斗精神。
    首联“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两句点明时局,指出边事尚未平定,而副相已亲自率领大军出征。颔联“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两句描绘了军情紧急,形势严峻。尾联“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两句则进一步描写了薛嵩出征的情景。整首诗通过描写出征前的送别场面,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士气以及战胜吐蕃的必胜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