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这首诗通过杜鹃鸟的鸣唱,抒发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
第一句“杜宇竟何冤”,表达了对杜宇鸟叫声的不解和疑惑。杜宇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类,常常被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诗人在这里用“竟何冤”来形容杜宇鸟的叫声,似乎在质问为什么它要发出如此悲伤的鸣叫。
第二句“年年叫蜀门”,进一步描绘了杜宇鸟每年的叫声。这里的“蜀门”可能指的是四川成都的城门,也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家乡。诗人用“年年叫蜀门”来形容杜宇鸟每年都会发出叫声,暗示着这种叫声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现象,无法改变。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描写杜鹃鸟的生活环境、颜色和声音等,来加深人们对杜宇鸟鸣叫的理解和感受。例如,第三句“至今衔积恨”,描述了杜鹃鸟如何深深地衔住心中的怨恨。这里的“积恨”可能指的是杜鹃鸟被人们认为是为了纪念亡国之君而发出的鸣叫,也可能是指杜鹃鸟心中积压已久的痛苦和不满。
第四句“终古吊残魂”,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思。这里的“残魂”可能指的是杜鹃鸟被人们认为是为了悼念那些已经去世的人而发出的鸣叫,也可能是指杜鹃鸟自身已经失去了生命,只剩下了残留的魂魄。
第五句“芳草迷肠结”,描绘了杜鹃鸟被芳草包围的场景。这里的“芳草”可能是指春天的草地,也可能是指杜鹃鸟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无法自拔。
第六句“红花染血痕”,则进一步强调了杜鹃鸟身上的红色痕迹。这里的“红花”可能是指在杜鹃鸟身上鲜艳的颜色,也可能是指杜鹃鸟身上的血迹。这里的“染血痕”可能是指杜鹃鸟因为啼叫而受伤,留下了红色的伤痕。
最后一句“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以“呜咽”一词来形容杜鹃鸟的啼鸣声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惋惜之情。这里的“山川尽春色”可能是指春天的美丽景色已经全部展现出来了,但诗人却无法与之共鸣;而“呜咽复谁论”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事物无法与人分享的无奈和悲伤。
这首诗通过对杜鹃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