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释】
1.“远信”句:远行的信使刚用双鲤传书。远信,指书信远寄。双鲤,指用双鲤传书。
2.“他乡”句:他乡正是阳气初生的时节。阳气,指春天的暖气。
3.“尊前”句:在酒宴上哪里会懂得愁思国家大事。尊前,指酒宴上。愁家国,指对国家大事感到忧虑。
4.“辇下”句:京城里只能记挂兄弟姊妹。辇下,指京城里。弟兄,指兄弟姊妹。
5.“旅馆”句:在旅馆中夜深时担忧被子冷。旅,指旅店。姜被,指用生姜做成的被子。
6.“暮江”句:傍晚站在江边觉得寒风刺骨,感觉裘衣变轻了。暮江,指傍晚的江边。晏裘,指白天穿的裘衣。
7.“竹门”句:竹林小门传来风吹过的声音让我惆怅不已,好像听到松窗有雪花飘落的声音。竹门,指竹林小门。松窗,指松树枝叶交错而成的窗户。
【赏析】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一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当时诗人正羁留长安(今陕西西安)。此诗是作者送别友人时所作,借送人之际抒发自己忧国伤时、思念家人之情。
首联两句写朋友远行时自己给他写信的事。首句点明时间是在冬至,此时节寒天已至,天气寒冷;二句说远行的使者刚刚带着书信离开。“凭”、“生”二字用得极妙,前者形容动作,后者形容时间。冬至日,天寒地冻,而远行者却要乘船渡水,可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之时,他乡才刚刚开始暖和。这就突出了他乡与家乡的差异,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牵挂。
颔联写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尊前”二句,诗人在饯别宴席上,举杯劝饮,本想借以排遣离别之愁绪,然而却不知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忧愁和思念。“岂解”,即“怎会”,意思是“哪能”。这里诗人用反诘的语气表示自己的无奈,既表明自己无法排遣忧愁,也表现出对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唯能忆”,则进一步说明自己只是希望对方在京城中能够经常想起自己而已。这二句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又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旅馆”二句,诗人想象自己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景:晚上独自坐在旅馆里,担心着被子会因为冷而变得冰冷;等到傍晚的时候,才感觉到衣服变薄了。“夜忧”二句,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被子比作有感情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姜被”是古人常用的卧具,这里用来代指被子。“夜”“暮”“寒”“晏”都是时间词,分别写出了时间的不同阶段,从而突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尾联二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旅馆”二句是说自己在旅馆中夜晚的孤寂;“疑是”二句则是诗人想象友人在京城里对自己思念的情景。“竹门”二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竹门拟人化成诗人的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松窗雪打声”,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友人远行时的描写,以及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的抒发,表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以及对朋友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