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注释】:

经九华费徵君墓——经过费徵君的墓地。费徵,即费长房,字文蔚,晋代诗人。他曾任尚书郎,后辞官隐居于江州(今江西九江),自号“华阳隐居”。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凡是吊唁先生的人,大多伤心于荆棘丛生的墓地。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不知道那三尺高的坟墓,竟能高出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天地之间还有什么比这更远的地方吗?子孙们又何必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呢?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如果当时征召起来,也许我还能有机会回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历江南名山时所作。作者在游览了九华山之后,特地到费徵之墓凭吊,表达了他对费徵的怀念和对费徵生前清贫生活的同情。

首句“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说明作者来此的目的是要凭吊费徵。费徵是一位清贫的隐士,他一生过着隐居的生活;而作者则是一位仕途失意的文人,他在仕途上曾受到挫折。因此,他们有着共同之处,所以作者来到这里,便想看看费徵墓前的荆棘丛生,凭吊一下这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次句“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是对费徵墓的具体描写,也是对费徵生活境遇的概括性描述。费徵的墓碑只有三尺高,可他却能安身于九华山之巅。这里用一个“却”字,表现了费徵墓与九华山的高度之差,同时也反映了费徵生前清贫的身世。

第三句“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则是从费徵身上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费徵生前虽然清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仍然保持着一颗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心,并最终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而自己现在的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者以费徵为榜样,表示自己虽然现在身处困境,但并不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最后一句“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则是作者对费徵命运的看法。作者认为费徵如果能再有机会出仕,也许会有一番作为,甚至能够回到家乡。但现实却是相反的,费徵已经离世,所以他只能在九华山之巅遥望费徵墓上的绿树青草,感叹时光流逝。

整首诗通过作者对费徵的描绘和对两人关系的阐述,表达了对费徵的怀念之情和对他清贫生活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不甘平庸、渴望成功的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