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见僧谁是了,修斋补衲日劳身。
未胜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纵有风波犹得睡,总无蓑笠始为贫。
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

【注释】

灵水:在今浙江余姚。山阁:灵水寺的山楼。贻(yí):赠送。渔者:渔夫。了:完,尽。补衲(nà):《法华经》谓“如来为诸比丘说三时法”,其中一法是补衲,即缝补衲衣之工。日劳身:每天辛勤劳作。未胜:不如,比不上。渔父:指渔翁。垂钓:钓鱼。采:拾取,收成。蓑(suō)笠:雨披。总无:总是没有。瓦瓶:陶瓷制的容器,用以贮酒。酌:斟。荻浦:芦荻丛生的河滩。芦湾:芦苇丛中的小河湾。要津:交通要道。

【译文】

江上看见的和尚是谁?修斋补衲日劳身。

不如渔父悠闲垂钓,独自背着斜阳不采人。

纵有风波仍得睡觉,总无蓑笠始为贫。

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

【赏析】

这是一首赠给钓鱼人的诗。诗中赞美了渔翁的悠然自得、清闲安逸的生活态度,也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首句“江上见僧谁是了”的意思是:在江上行船遇见了一位僧人,请问是什么人在修斋补衲呢?诗人用“江上”表明自己是在江上行船,而“见僧”则表明自己正在行船,“谁是了”则说明诗人在问这位僧人在做什么。这一句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诗人在江上行船,遇到了一个正在修斋补衲的僧人,诗人在问这位僧人在做什么。

第二句“修斋补衲日劳身”的意思是:每天忙碌于修斋补衲之中,辛苦地劳作着。这里的“日”字表明时间之长,诗人通过这个字表达了这位僧人每天忙碌于修斋补衲之中,辛苦地劳作着。同时,这也暗示了这位僧人可能是为了生计而劳作,或者是因为他对修行有着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第三句“未胜渔父闲垂钓”的意思是指这位僧人虽然每天都在忙碌地劳作着,但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这里的“未胜”表明诗人认为这位僧人虽然忙碌,但并不足以称之为胜者或高人一等。而“渔父”则是指那些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里的“闲垂钓”则表明这位僧人虽然忙碌于修斋补衲,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钓鱼。

第四句“独背斜阳不采人”的意思是指这位僧人虽然独自背对着斜阳,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孤独或寂寞。这里的“独背斜阳”描绘了一个孤寂的画面,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位僧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而“不采人”则意味着他并不羡慕别人,也没有被他人的眼光所束缚。

第五句“纵有风波犹得睡”的意思是指即使遇到风波,他也仍然能够安心睡觉。这里的“纵有”表明诗人认为即使存在困难和挫折,这位僧人也能够安然度过;而“犹得睡”则表明即使在这些困难面前,他也能够保持镇定自如的心态。

第六句“总无蓑笠始为贫”的意思是说,如果他没有蓑笠(即雨披),那么他就是真正的贫穷之人。这里的“总无”表明这位僧人没有拥有蓑笠,也就是说他没有多余的财富或地位;而“始为贫”则表示如果没有蓑笠,那么他就是真正的贫穷之人。这里的“蓑笠”是指用于防雨的雨披,它通常与贫穷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富人才有能力购买蓑笠。

第七、八句“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的意思是:瓦瓶里装满了美酒,用瓷瓯斟满后,便可以品尝了;从荻浦芦湾经过,正是去往要津(渡口)的时候。这里的“瓦瓶盛酒瓷瓯酌”描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简朴生活的喜爱;而“荻浦芦湾是要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位僧人所处的位置——渡口附近的芦苇丛中,是一个交通要道。

这首诗通过对这位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勤劳、简朴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