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念珠在手隳禅衲,禅衲披肩坏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诗句解析

  1. “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 “空闲二公”:指的是两位闲散的僧侣。
  • “递以禅律相鄙”:这两位僧侣用禅宗和律宗的方法相互讥讽。
  • “因而解之”:于是开始解释或讨论。
  1. “一教谁云辟二途”
  • “一教”:指禅宗。
  • “辟二途”:指出两条不同的道路或方法。
  1. “律禅禅律智归愚”
  • “律禅禅律”:指禅宗与律宗。
  • “智归愚”:智者归于愚昧。
  1. “念珠在手隳禅衲”
  • “念珠”:一种佛教念诵时使用的念珠。
  • “隳禅衲”:破坏或毁坏和尚的衣物。
  1.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 “象外”:指禅宗。
  • “空分”:指律宗。
  • “空外象”:空性以外的形象。
  • “无中有作有中无”:没有中(即空)的存在,也有中的存在。
  1. “有无无有师穷取”
  • “有无”:指空性与有性。
  • “无有师穷取”: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探索过程。
  1. “山到平来海亦枯”
  • “山”:禅宗的象征。
  • “平来”:平坦的道路。
  • “海亦枯”:大海也会干涸。

译文

闲暇中的两位僧侣因为禅宗和律宗的观点不同而互相讥讽。禅宗说:“一个教派怎能有两条路?”而律宗则回应:“禅宗与律宗,智慧都归于愚笨。”
他们争论着禅宗和律宗的本质,禅宗认为:“念珠在手,毁掉僧衣。”而律宗则反驳:“空性之外的空性和空性之内的有性,都有存在。”
他们探讨着有无有无的问题,禅宗和律宗都在试图穷究其本质。
禅宗说:“山会随着道路的变化,海也会因为干旱而干涸。”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禅宗和律宗之间的辩论,以及它们各自对禅宗和律宗的理解。诗中的关键词“禅”和“律”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禅宗强调内心的悟性,而律宗强调外在的行为规范。这种对比展示了禅宗和律宗的哲学差异。

诗人通过描绘两位僧侣的争论场景,表达了对禅宗和律宗之间冲突的理解和思考。诗中提到的“念珠在手隳禅衲”,意味着禅宗僧侣因律宗的批评而破坏了自己的服饰,反映了禅宗对于律宗观点的不屑一顾。而“山到平来海亦枯”则表达了禅宗的超然态度,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保持冷静和从容。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和律宗的探讨,展现了两种修行方法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哲学意义。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禅宗和律宗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