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
若比吾师居世上,何如野客卧岩隈。
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注释】

袒肩和尚:即袒胸露肩的和尚。

三楚:指今湖南南部,湖北、四川、贵州一带。

五台:在今山西五台山。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乘着酒兴吟诵诗句,询问禅宗道理,究竟是为我而求,还是为了别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赠给他的朋友张志和的一首五言古诗。张志和是唐睿宗时期著名的道士,曾隐居于钱塘江畔的天柱山中。白居易对张志和的才华十分钦佩,特地写下《题慈恩寺壁》一诗,以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张志和读了此诗,欣然挥毫作答,并赠给白居易一柄拂尘和一壶茶。白居易回赠张志成一首诗,题为《赠张志和》。

首两句写张志和身着山衣草履,身染莓苔,双目犹自慵懒地不肯向世俗开眼。“山衣”,用山上的树皮制成的布做的衣服;“草屐”是草鞋。“染”,沾;“莓苔”,苔藓,生长在石面上的小草。“双眼犹慵向俗开”是说,他的眼睛还懒得去观察世俗的事物。“向”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对着”。

三四句写与张志和相比,我还不如一个野客那样安卧在岩石边。“吾师”,指张志和;“野客”,指自己。

五六句写张志和刚刚听到有人要来,便急忙起身准备迎接,又听说有许多人前来拜访,于是又说随缘去拜见五台山上的僧人。“锡杖”,“僧尼所用的手执物”,这里泛指佛家的法器。“五台”,在今山西省五台县。“随缘”,佛教语,意谓一切事物都有一定因缘,因缘成熟便会发生某种现象或结果,因而也可以说是随遇而安。“三楚”、“五台”,都是地名,这里借指张志和的居处。

七八句写乘酒兴吟诵诗句,询问禅宗道理,究竟是为自己而来,还是为了别人。“为谁”是疑问代词,指自己;“为谁来”是疑问代词,指别人。“须去”是必须离开的意思;“为谁”则是询问之意。“须”是助词,无实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得”。“须去”即不得不去;“为谁”即为了谁。

全诗前半部分写张志和的清高脱俗,后半部分写诗人的仰慕之心。诗人把张志和比作一位高僧,把他与一般俗人相比,突出表现了他对张志和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