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
冷沈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
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

【注释】

中秋月:指中秋节的月亮。

四十五秋宵:指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一年中秋季的中间月份。

月分千里毫:月光洒在千里之外。

冷沈中岳短:山岳因寒冷而显得低矮。

光溢太行高: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因光照而显得高大。

不寐清人眼:睡不着觉使眼睛发亮。

移栖湿鹤毛:水鸟因潮湿而沾湿了羽毛。

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在露华台上分别,已经十年没有相见。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抓住中秋明月这一主题,通过描写月亮的光辉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景写情,情景相融,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首句“四十五秋宵”,“四十五天”与“五更”,都是虚数,用以表示时间的长久。这一句是说,中秋之夜,整整过了四十五天,也就是一个“秋宵”。这“秋宵”很长,所以“月分千里毫”,把千里之外的月光都照到了。“毫”,指尺,这里用来形容月光的皎洁明亮。

第二句“冷沈中岳短”,“沈”是沉,“沈中岳”,即山影映在水面上的倒影。这句是说,山影因被冷风吹拂而显得低矮。“短”,是形容词,这里形容山影的短小。

第三句“光溢太行高”,“溢”,是溢出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因光照而显得高大。

第四句“不寐清人眼”,意思是说,由于不能入睡,所以人的眼睛也因兴奋而发亮。这里“清人眼”是动词短语作定语修饰名词“人眼”,意思是“明亮的眼睛”,“不寐”是失眠,睡不着觉。

第五句“移栖湿鹤毛”,“移栖”指栖息,“湿鹤毛”是指水鸟因潮湿而沾湿了羽毛。这句是说,水鸟因为受潮而沾湿了羽毛,所以飞得慢一些。

第六句“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别”是分别的意思,“吟望”是吟诵眺望,“劳”,是疲倦的意思。这句是说,在露华台上分别,已经十年没有相见了。

第七句“吟望十年劳”,意思是说,在露华台上吟诵眺望,已经十年了,仍然感到疲倦。

这首诗的大意是:中秋之夜,月光如洗,照亮了千里之外的地方。山影因风冷而显得低矮,太行山因光照而显得高大。人们因失眠而眼睛发亮,水鸟因潮湿而沾湿了羽毛。在露华台前分别,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亲人了。整首诗通过对中秋明月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