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空飞下水,势去响如雷。
静彻啼猿寺,高凌坐客台。
耳同经剑阁,身若到天台。
溅树吹成冻,凌祠触作灰。
深中试楖栗,浅处落莓苔。
半夜重城闭,潺湲枕上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山泉
半空飞下水,势去响如雷。
静彻啼猿寺,高凌坐客台。
耳同经剑阁,身若到天台。
溅树吹成冻,凌祠触作灰。
深中试楖栗,浅处落莓苔。
半夜重城闭,潺湲枕上来。
- 译文:
- 泉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响亮。
- 泉水在寂静中流淌,发出悠远的猿猴叫声,仿佛在寺庙中回荡。
- 水势高升时,仿佛能触碰到天台(即高山之巅)。
- 溅起的水花落在树上结成冰,落在祠堂里化为灰烬。
- 水流湍急的地方,可以听到楖栗的响声;水流平缓的地方,可以听见莓苔被冲刷的声音。
- 到了半夜时分,城墙上的重重关闭,而潺潺的流水声却依旧传来。
- 注释:
- “山泉”:山间流动的水。
- “势去响如雷”:水流速度极快,声音大如雷鸣。
- “静彻啼猿寺”: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山中的猿猴叫声。
- “高凌坐客台”:水势高高升上,好像能接触到高山之顶。
- “耳同经剑阁”:水声仿佛在模仿剑阁(古代的关口要塞,地势险要)的声音。
- “身若到天台”:水势高升到足以与登天的路程相媲美。
- “溅树吹成冻”:水花飞溅到树上后结成了冰。
- “凌祠触作灰”:水冲刷祠堂时,将其化作灰烬。
- “深浅不同”:水流的深浅程度不同,声音也不同,浅的地方可以听到声音,深的地方则几乎听不到。
- “楖栗”(音同“ruǎn lì”):一种木制工具,这里指木制的楖栗撞击水面发出的声响。
- “莓苔”:一种苔藓类植物,常在湿润地方生长,此处指水声冲击下,它们被冲刷落下的声音。
- “重城闭”:深夜时分,重城紧闭。
- “潺湲”:形容水声连绵不断的样子。
- “枕上来”:在梦中听到了水声从枕头旁传来。
- 赏析:
王维的《山泉》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泉从高处流泻而下的景象,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展现了泉水的壮美与灵动。诗中既有自然界的宏大场景,也有微观细节的精细描摹,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诗意。通过泉水这一自然现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