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壬申七夕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译文:
我早已驾驶着香气四溢的七彩马车,心中期待着黎明时分的晨曦。微风拂面,只听到佩玉的声响;太阳西沉,却不让花儿绽放。桂花娇嫩,香气传播远方;榆树挺拔,影子斜投大地。我在成都街头走过,曾经嫉妒过能够识别仙槎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大中六年(852)七夕作的一首七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七夕节时的心情与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诗中的“七香车”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乘坐的车,这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仙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诗人之所以“心心待晓霞”,则是因为在黎明时分,他最希望能见到那美丽的晨曦,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风轻惟响珮”一句,诗人用“惟”字强调了这种声音的轻盈和悠扬,仿佛是在清风中轻轻摇曳的佩玉声,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而“日薄不嫣花”则描绘了一种对比鲜明的画面:虽然阳光不再炽热,但花儿依然绽放,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通过“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在这里,“卜肆”指的是占卜之地,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命运的思考。而“识灵槎”则是指能够识别仙人船只的人,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那些能够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的期望和羡慕。

这首诗通过对七夕节的描绘和对仙人、生命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歌的浪漫风格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