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颈全同鹤,柔肠素怯猿。
湘波无限泪,蜀魄有馀冤。
轻幰长无道,哀筝不出门。
何由问香炷,翠幕自黄昏。
【注释】
哀筝:即“哀筝赋”,古代一种弹琴曲。
延颈全同鹤:指哀筝的声调像鹤鸣那样高亢而悠扬。
柔肠素怯猿:意思是哀筝声中流露出对人世的悲凉,就像猿猴一样凄切、哀伤。
湘波无限泪:湘水之畔,泪水如珠,源源不断。
蜀魄有馀冤:形容哀筝之声如同在诉说着被冤杀的人的灵魂。
轻幰长无道:指哀筝之声,如同在诉说着那些没有道路可走的无辜之人。
哀筝不出门:哀筝之声,如同在诉说着那些无法出门的无辜之人。
何由问香炷:为何要询问香烛的燃点?
翠幕自黄昏:形容哀筝之声,如同笼罩在黄昏的翠幕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描绘哀筝之声,表达了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全诗以哀筝为线索,通过对哀筝之声的描写,展现了人间的悲凉和苦难。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谴责。
首联“延颈全同鹤,柔肠素怯猿。”描绘了哀筝声调高亢且悠扬的特点。“延颈”二字,既写出了哀筝声的婉转悠扬,又暗示了其深沉内含的情感;“全同鹤”则表明哀筝的声音与鹤鸣相仿,给人一种高雅、清远之感;“柔肠素怯猿”则是说哀筝之声犹如温柔的肠子,却又像是胆怯的猿猴,充满了哀怨和无奈。这两句既描绘了哀筝之声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对其情感的共鸣。
颔联“湘波无限泪,蜀魄有余冤。”则进一步描绘了哀筝之声中的悲凉和苦难。“湘波”一词,既点明了地点(湖南),又暗示了哀筝声的来源;“无限泪”则形象地描绘了哀筝之声所传达出的无尽悲伤;“蜀魄有余冤”则是指那些遭受冤屈、无处申诉的人们,他们的灵魂似乎也被哀筝之声所触动,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和痛苦。这两句既描绘了哀筝之声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苦难的同情和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歌转向了对哀筝之声的进一步描绘:“轻幰长无道,哀筝不出门。”这两句描绘了哀筝之声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轻幰”一词,既指代了高贵的身份,又暗示了社会的虚伪和冷漠;“长无道”则是说哀筝之声被社会所排斥,难以发出声音;“不出门”则是说哀筝之声只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回荡,无法传达给外界。这两句既揭示了社会中对哀筝之声的排斥和压抑,又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最后一句“何由问香炷,翠幕自黄昏。”则转向了对哀筝之声的归宿和意义。“何由问香炷”既指代了哀筝之声无法被人们理解,也无法得到关注;“翠幕自黄昏”则是指哀筝之声如同黄昏时分的翠幕一般,笼罩在一片凄凉和孤独的氛围中。这一句既表达了哀筝之声的无奈和悲哀,又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哀筝之声的特点和内涵,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苦难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谴责。全诗以哀筝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