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
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注释:

燕市的人全部离开了,函谷关里的马匹不再归来。

如果遇见山下的鬼怪,就会把罗衣系在它头上。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联“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描绘出一幅人走楼空、马不嘶风的景象。“燕市”是古代长安附近的一个市场,这里的人全都离去,说明此地已非久留之地。“函关”,即函谷关,是秦、楚两国的交界处,也是通往东方的要道,所以人们也纷纷离开此地。“人皆去”既写出了人们的流离失所,更暗示着国家将亡。“马不归”不仅写出了战火连天,也暗示着人民不愿做奴隶,不愿为暴君卖命的心情。

颔联“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通过写鬼魅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若逢山下鬼”形象地写出了鬼魅的狡猾和阴险。它们常常出没于民间,危害百姓的安全,给人们带来灾难。“环上系罗衣”则进一步描绘出鬼魅的特征。它们善于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抓住人们最脆弱的心理弱点,进行攻击和威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鬼魅的痛恨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

最后一句“此恨何时已?”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摆脱这个充满罪恶与恐怖的世界,过上自由而幸福的生活。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悲哀,也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鬼魅的形象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