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倚秋风绝比伦,千英和露染难匀。
自为祥瑞生南国,谁把丹青寄北人。
明月几宵同绿水,牡丹无路出红尘。
怜伊不算多时立,赢得馨香暗上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注释
- 重台莲:指的是莲花,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多个花蕾的莲花。
- 自为祥瑞生南国:意思是自己因为美丽而被视为吉祥的征兆,在南方生长。
- 谁把丹青寄北人:丹青在这里可能是指绘画或艺术,意味着谁把这种美好的事物带到北方的人那里。
- 明月几宵同绿水,牡丹无路出红尘: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莲花与月亮、绿色的水面以及牡丹花之间的对比,或者是在表达对莲花和牡丹不同处境的感慨。
- 怜伊不算多时立:怜伊可能是指怜惜这个植物,因为它站立的时间并不长。
- 赢得馨香暗上身:意思是虽然它只是短暂地出现,但它带来的香气却能悄悄地渗透到人们的身上。
译文
斜靠着秋风,它绝没有比得上其他的莲花,千瓣花朵沾满露珠,色彩难以均匀。
它独自生长在南方,成为那里的祥瑞之兆,谁能将这样的美好画出来送给北方的人?
它与月亮相伴在水中,与绿色的水面相映成趣,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的世界,然而牡丹却不能像它一样走出尘世的纷扰。
尽管它的存在只有短暂的时间,但它的香气却能够悄悄地渗入人们的身体,给人带来愉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莲花在不同环境中的独特魅力。首句“斜倚秋风绝比伦”描绘了莲花在秋风中的姿态,突出其在自然中的孤高和清雅。次句“千英和露染难匀”则进一步表现了莲花花瓣上的露珠,使得整体更加生动鲜活。第三句“自为祥瑞生南国”暗示了莲花在南方地区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文化认同。
接下来的四句诗通过“谁把丹青寄北人”、“明月几宵同绿水”、“牡丹无路出红尘”等意象,展示了荷花与月亮、绿水、牡丹花的不同境遇。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事物的理解和欣赏。最后,“怜伊不算多时立”一句以怜惜的语气收尾,既表达了对莲花短暂存在的惋惜,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珍视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莲花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和寓意的深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以及对和谐共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