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观采苓什,复感青蝇诗。
谗佞乱忠孝,古今同所悲。
奸邪起狡猾,骨肉相残夷。
汉储殒江充,晋嗣灭骊姬。
天性犹可间,君臣固其宜。
子胥烹吴鼎,文种断越铍。
屈原沈湘流,厥戚咸自贻。
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

览古十四首 其五

诗词全文:

吾观采苓什,复感青蝇诗。谗佞乱忠孝,古今同所悲。奸邪起狡猾,骨肉相残夷。汉储殒江充,晋嗣灭骊姬。天性犹可间,君臣固其宜。子胥烹吴鼎,文种断越铍。屈原沈湘流,厥戚咸自贻。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

译文:

我观察那些被陷害的忠臣和无辜的人,又想起了那些谗言害人的故事。奸臣用谗言扰乱了忠臣和孝子的名声,古今以来都是如此令人悲痛。奸佞小人总是利用自己的狡猾来破坏家族的和谐,导致亲兄弟互相残杀。汉朝的太子因为江充的陷害而陨命,晋国的太子也因为在骊姬的诬陷下而被废黜。尽管天性中存在着善良与正义,但是这些善行仍然难以抵挡住奸佞之心的干扰。商朝末年,伍子胥被楚平王烹煮在鼎中;吴国末期,文种被吴王夫差切断了越国的兵器。屈原被迫离开故乡,最终投汨罗江自尽。他们都是被奸臣所害,而没有像范蠡那样逃离是非之地,寻找一个没有战争纷争的地方过上平静的生活。

注释:

  1. 吾观采苓什: “吾”指诗人自己;“观”表示观看;“采苓什”可能是某种药材,也可能是一种比喻,表达观察、思考的意思;“什”是古代计量单位之一,一石等于十斗。
  2. 谗佞乱忠孝: “谗佞”指的是进谗言和结朋党以害人的奸佞之人;“忠孝”是古代对臣子的基本要求,忠诚和孝顺。
  3. 古今同所悲: 表明历史上无论何时,奸佞之徒都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4. 奸邪起狡猾: “奸邪”是邪恶不正之意;“狡猾”形容奸诈多变,善于钻营。
  5. 汉储殒江充: “汉储”可能指的是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因江充的阴谋而失去生命;“殒”意为陨落、死亡。
  6. 晋嗣灭骊姬: “晋嗣”指的是晋景公的儿子晋顷公,他因为骊姬的原因而被废黜;“骊姬”是晋献公的女儿,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设计陷害自己的丈夫,最终导致了晋国的内乱和灭亡。
  7. 天性犹可间: “间”在这里指的是干扰;“天性”指的是天生的本性或道德;“犹”表示还有希望或可能性。
  8. 君臣固其宜: “君臣”指的是国家的领导与人民;“固其宜”意为应该固定其本分和责任。
  9. 子胥烹吴鼎: “子胥”指的是吴王夫差的大臣伍子胥;“烹吴鼎”意味着被楚国的伍子胥在吴国被杀害后,他的尸骨被投入鼎中烹煮。
  10. 文种断越铍: “文种”是越国的谋士,后来成为吴国的大臣;“断越铍”是指文种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被迫自杀,他手中握有越国的剑却无法使用。
  11. 屈原沈湘流: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因政治原因而流放至沅湘地区;“沈湘流”意味着屈原最终选择了沉入湘江自尽。
  12. 厥戚咸自贻: “厥戚”指的是那些因忠良而受害的亲属或友人;“咸自贻”意味着他们都自食其果,遭受了相同的灾祸。
  13. 范蠡扁舟无还期: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商人,因助越王勾践灭吴而闻名;“扁舟”指的是船;“无还期”表示不再回来,即隐退江湖。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历史上因奸佞小人而引发的宫廷斗争和国家动荡。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正直和自然秩序的向往。诗中的每个典故都饱含深意,既展示了历史的残酷,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诗人不仅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同时也传达出对现实生活的警示和思考。此诗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哲理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