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
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
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
别后若见之,为余一攀翻。

注释:

金陵白下亭留别:在江宁县的白下亭告别。金陵,古称建康,今江苏南京。

驿亭三杨树:驿站的亭子旁边有三棵杨柳树。驿亭,驿站的亭子。三杨树,泛指三棵高大的树木。这里借指送行的亲友。

正当白下门:正好是江宁县城的大门——白下门。

吴烟暝长条:吴地的烟雾笼罩着长长的柳丝。吴地,指江苏一带。暝,昏暗。

汉水啮古根:汉水冲刷着古老的河岸。汉水,长江的最大支流之一。啮,磨擦,冲刷。古根,指河岸上的古老树木的根部。

向来送行处:以前我离开时送我的人们所在的地方。向来,从前。

回首阻笑言:回头看来路,却因离别而无法畅谈欢笑。阻,阻止,阻挡。

别后若见之:分别之后,如果能相见。若,如若。之,代词“你”。

为余一攀翻:就让我攀着你的肩膀再走一回吧。翻,重游,再次。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离别朋友时的深情和依依不舍。首联写饯别的地点,颔联写离别的环境,颈联写惜别之情,尾联写盼望重逢之意。

诗以白下亭为题,点出离别的地点。“驿亭”二字,既表明了饯别的地点,也交代了饯别的时间,是早晨;“三杨树”,既描绘了饯别的场所,又暗示了饯别的人物。“正当”、“正当”强调了送行的地点与送行者的关系密切,“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则具体描述了这个场景。“吴烟暝长条”,是说吴地的烟雾笼罩着长条柳丝。“汉水啮古根”是说汉水冲刷着古老的河岸。两句都是用典(“吴烟”指吴地的烟雾,“汉水”指汉水,即长江)。“啮”字,用来形容汉水冲刷着河床,把河岸上的老树都冲掉了根基。“吴烟”“汉水”“古根”等词语都是暗含典故的,“吴烟”“汉水”都是指江水,“古根”则是暗指“灞桥柳”(灞桥柳,灞桥边的杨柳)的根部已经没有了。这些暗含典故的词语,都使得全诗显得含蓄典雅。

颔联写饯别友人时的环境。“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这二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运用典故的典型之处,它使全诗显得含蓄典雅。“长条”是指杨柳枝条长而柔婉的样子,“汉水”指的是汉江的水,“啮”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磨擦、冲刷的意思。这一句是说吴地的烟雾弥漫笼罩着长条的杨柳,汉水不停地冲刷着古老的河岸。这句诗通过“吴烟暝”写出了杨柳的茂盛,通过“汉水啮古根”写出了杨柳的坚韧不拔,写出了杨柳的生长环境,同时也写出了杨柳的生命力。

颈联写惜别之情。“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这两句是说:以前我离开时送你的人所在的地方,回头看时因为离别而无法畅谈欢笑。这两句中“向来”“回首”“阻”“笑言”四字都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向来”,表示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回首”,表示回头看望过去的朋友;“阻”,表示阻碍;“笑言”,表示畅谈欢笑。这四字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以及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和悲伤的心情。

尾联写盼望重逢之意。“别后若见之,为余一攀翻。”“之”字指你,“一攀翻”是说让我攀着你的肩膀再走一回。这两句是说:分别之后如果能见到你,就让我攀着你的肩膀再走一回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期盼和期待。“为”字表示希望,“翻”字表示重新行走,表示诗人希望和朋友一起重新走过曾经一起走过的路。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比喻、丰富的情感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送别情景写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