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教鹦鹉,头边唤醉醒。
犬娇眠玉簟,鹰掣撼金铃。
碧地攒花障,红泥待客亭。
虽然长按曲,不饮不曾听。

小妇教鹦鹉,头边唤醉醒。

犬娇眠玉簟,鹰掣撼金铃。

碧地攒花障,红泥待客亭。

虽长按曲,不饮不曾听。

翻译与赏析:

  1. 诗句释义
  • “小妇教鹦鹉,头边唤醉醒。”:描述一位年轻女子教会了鹦鹉说话,每当醉酒醒来时,总是呼唤它。这里的“教”和“唤”展现了女性对鹦鹉的喜爱和教养。
  • “犬娇眠玉簟,鹰掣撼金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犬儿在柔软的玉制床席上慵懒地打盹,而鹰则在空中挥动翅膀,声音仿佛能撼动金制的风铃。
  • “碧地攒花障,红泥待客亭。”:描述了一处装饰着花卉的花障和准备接待客人的红泥亭子。这里的“碧”和“红”色彩鲜明,增加了场景的生动感。
  • “虽然长按曲,不饮不曾听。”:尽管经常弹奏音乐,但主人公并不喝酒也从未听过。这里的“长按曲”可能指的是长时间的演奏或是频繁的饮酒行为。
  1. 背景分析
  •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长安(今西安)贵族的生活状态,通过描写宴会、音乐和宠物等细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享乐主义和个人生活的奢华。诗中的鹦鹉和犬类可能代表了主人的宠物或象征性的存在。
  • “鹰掣撼金铃”可能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金铃作为贵重物品,常被用于显示尊贵。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简洁的语言,通过动物和物品来表达情感和环境氛围。这种风格有助于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场景的氛围和人物的情绪。
  • 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动作来描绘细节,如“犬娇眠玉簟”,不仅描述了犬的行为,还通过“玉簟”这一细节传达了室内的豪华和高贵。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唐代长安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貌。
  • 通过对比贵族的生活与普通人的不同,诗人可能在探讨阶级差异和社会地位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1. 历史背景
  • 据《新唐书》记载,长安是唐代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诗中描绘的场景可能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富丽堂皇和贵族的奢靡生活。
  • 通过这些描述,诗人可能试图捕捉并传达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

《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十首》不仅仅是一组描写唐代长安生活和风俗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反映。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贵族的宴饮、宠物的养护还是日常的活动,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面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