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
成时初见茅草新,破后还将茅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
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
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不居南北与东西,基上坚牢以为最。
青松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
纳帔幪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住此庵,休作解,谁夸铺席图人买。
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
百年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千种言,万般解,只要交君长不解。
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遮皮袋。

【注释】

吾:我(自称)。

结:建造。

破:倒塌。

庵:小房舍,草屋。

住庵人:住在庵里的人。

山僧:隐士、僧人。

莫生退:不要退缩。

遮皮袋:用布做的口袋。

【赏析】

此诗是作者自述其隐居生活的一首诗。全诗以“庵”为中心词,抒发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开头两句写自己建造草庵的心境:没有宝贝可修,就随便安身;吃饱喝够,睡足了,就图个舒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

接下来三句描绘了庵中景象:庵初建时,茅草新鲜;后来虽然破了,但仍然用茅草盖。这几句描绘了庵的由来和发展,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

诗人描述了庵中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庵内有人居住,但他并不属于庵,也不属于庵内的任何一部分。这几句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超脱和自由。

后面六句则是对庵的描述和赞美。庵虽小,但包含了法界;庵中的方丈老人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这些赞美之语体现了作者对庵的高度评价和对庵主人的敬仰之情。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庵的价值所在:“上乘菩萨信无疑。”这一句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理解,认为修行者应该深信佛法、坚定信念。

随后,诗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庵是否毁坏了?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庵的看法和态度。他的回答是:“坏与不坏主元在。”这句话表明,庵的好坏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人们的心态和态度。

诗人以一个寓言故事来结束全诗。他说:“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这两句比喻了自己的心境和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的淡然和超然。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诗人通过寓言式的比喻和描写,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