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床高接天,伏虎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若钩悬。
石明如挂镜,照物别媸妍。
鹤鸾时弄影,何处觅神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把握诗歌中重要词语的意象特征,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①“石床石鉴”中的“鉴”指的是镜子,这里指石镜。石镜映照出山峦的倒影,使山峰高接于天。
②“麓床”即山床,是借指山。
③“伏虎上栖烟”中的“伏虎”指的是山间云雾,“栖烟”指的是山间烟雾缭绕、弥漫在山林之中。
④“松低轻盖偃”中的“低”指的是低矮,“盖”指的是遮盖。松树低矮,轻轻盖住了山峰,仿佛是卧着的老虎。
⑤“藤细若钩悬”中的“细”指的是纤细,“若”指的是好像。藤条细细如钩悬挂在山崖之上。
⑥“石明如挂镜”中的“明”指的是明亮,“镜”指的是镜子。石头表面像镜子一样明亮,可以反映景物的真面目。
⑦“照物别媸妍”中的“别”指的是分辨或区分,“媸妍”指的是美好和丑恶。石镜能清楚地反映出事物的真面目,分别美丑。
⑧“鹤鸾时弄影”中的“弄影”指的是玩弄影子。鹤和鸾鸟有时在水面上玩弄影子。
⑨“何处觅神仙”中的“仙人”指的是仙人,这里指隐士。哪里能够找到隐居的仙人呢?
赏析:
首联两句写远景,描绘了一座突兀耸立的山,山顶与天空相连,山峰上的岩石如同屏风,将整个山峰都笼罩在其中。这是一幅雄伟壮观的山水画卷,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次联两句写近景,描写了山峰上的松树和藤蔓。松树虽然高大,但却低矮地覆盖着山峰,仿佛是一只卧着的老虎。而藤蔓则细长地挂在山壁上,宛如一条大蛇。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自然景象。
第三联两句写细节,描写了山石表面的纹理和光泽。石床表面光滑明亮,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景物的真面目。而山上的树木和石头则显得苍劲有力,充满了古朴的气息。这两句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山石的美丽和奇特之处,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不已。
第四联两句写远景,描写了山间的云雾和流水的景象。山间的云雾缭绕在山林之间,仿佛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而山下的溪流则潺潺流淌,为山林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祥和。这两句诗通过远景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山间自然景色的美妙和宁静。
最后两句写细节和想象,描述了鹤和鸾鸟在空中飞翔的景象。它们时而嬉戏玩耍,时而翩翩起舞,仿佛是在寻找自己的家园和归宿。而人们则常常仰望天空,渴望能够找到一位隐居的仙人。这两句诗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对未来的想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山石、树木、云雾、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而优美的山水画卷。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山水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陶醉其中。同时,这首诗也蕴含了对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