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界无生地,慈宫有相天。
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
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
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
药草经行遍,香灯次第燃。
戒珠高腊护,心印祖僧传。
瓶识先罗汉,衣存旧福田。
幻身观火宅,昏眼照青莲。
住觉超真境,依游渡法船。
化城珠百亿,灵迹冠三千。
萧壁将沈影,梁薪尚缀烟。
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
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
磬疏闻启梵,钟息见安禅。
指喻三车觉,开迷五阴缠。
教通方便入,心达是非诠。
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
坐严狮子迅,幢饰网珠悬。
极乐知无碍,分明应有缘。
还将意功德,留偈法王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 诗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表明了这是一首描绘法华寺风景的诗歌,共二十韵,每韵五句话。
- “花界无生地”:在佛教中,花界指的是色界的一个境界,而“无生地”是指没有生死轮回的地方。这里的花界可能是比喻法华寺所在的美丽环境。
- “慈宫有相天”:慈宫通常指慈悲为怀的地方,有相天则暗示了那里充满了祥和、宁静的气氛。
- “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化娥是佛教中的女神形象,这里可能指佛像或雕塑;宝像是供奉的宝物。这些形象和宝物都在静静地守护着金仙,即佛陀的形象。
- “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描述了法华寺内部的建筑特点,全身塔和半月泉水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清净。
- “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形容法华寺周围的山水之美,十个山峰排列如同碧绿的天际线,两条小溪合流形成清澈的波浪,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药草经行遍,香灯次第燃”:暗示法华寺内修行的人们经常在寺庙内外行走,同时香灯不断点燃,象征着信徒们的虔诚和对佛法的信仰。
- “戒珠高腊护,心印祖僧传”:戒珠是指佛教徒用来持念佛号的工具,这里用来代表佛教徒遵守戒律的精神;心印则是禅宗用语,表示领悟佛法真谛。这两句诗表达了佛教徒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重要性。
- “瓶识先罗汉,衣存旧福田”:瓶识指的是瓶子里装的东西,这里指罗汉的舍利;旧福田则是指过去施舍的土地。这两句诗赞美了佛教徒修行的成果以及他们过去布施的功德。
- “幻身观火宅,昏眼照青莲”:幻身指的是虚幻的身体,火宅是佛教用语,指迷惑的状态;青莲则是佛教中的圣花,象征纯净和觉悟。这两句表达了修行者通过观察世界的本质来觉醒自己的智慧。
- “住觉超真境,依游渡法船”:住觉指的是达到觉悟的境界;依游则是指依靠修行来度过人生的旅程。这两句诗表达了修行者通过修行获得觉悟并依靠佛法来度过人生的过程。
- “化城珠百亿,灵迹冠三千”:化城是佛教中的一种净土,这里指法华寺所在地;珠百亿则形容法华寺的庄严和神秘;灵迹冠三千则表示法华寺的成就和影响力。这两句诗赞美了法华寺的神圣地位和广大的影响力。
- “萧壁将沈影,梁薪尚缀烟”:萧壁可能是指寺庙的墙壁或者装饰物;梁薪则是指寺庙的建筑结构。这两句诗描绘了寺庙的古老和宁静的氛围。
- “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色尘指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劫烬则是指宇宙的毁灭。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于世间万物和宇宙无常的思考。
- “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龙喷和鲸吞都是夸张的说法,形容寺庙的宏伟和壮观;通海和漏川则分别指大海和河流。这两句诗赞美了寺庙的规模和壮丽。
- “磬疏闻启梵,钟息见安禅”:磬疏是指敲击磬的声音;启梵是指开启佛教仪式的仪式;安禅则是指修行时的安静状态。这两句诗描述了寺庙中佛教仪式的进行和修行者的修行状态。
- “指喻三车觉,开迷五阴缠”:指喻三车觉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三种觉悟境界;五阴缠则是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佛教觉悟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 “教通方便入,心达是非诠”:教通方便入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方便法门;心达是非诠可能是指通过修行来理解佛法的道理。这两句诗强调了佛教修行的实践意义和内心的觉悟。
- “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贝叶千花藏可能是指佛教经典中的文字;檀林万宝篇则是指佛教寺庙中收藏的各种宝物。这两句诗赞美了寺庙中的文化财富和佛教经典的丰富。
- “坐严狮子迅,幢饰网珠悬”:坐严狮子迅可能是指寺庙中的狮子雕像显得威严;幢饰网珠悬则是指寺庙中悬挂的幡旗和彩带。这两句诗描绘了寺庙中的壮丽景象和宗教仪式的庄严感。
- “极乐知无碍,分明应有缘”:极乐知无碍可能是指极乐世界没有束缚和障碍;分明应有缘则是指一切皆因缘而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于极乐世界的信仰以及对缘分的重视。
- “还将意功德,留偈法王前”:还将意功德可能是指将修行所得用于帮助他人;留偈法王前可能是指将佛经留在佛陀面前以供学习。这两句诗表达了僧人将修行所得用于利益众生的愿望和行为准则。
这首诗通过对法华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示了寺庙的神圣和庄严,并通过佛教教义和修行实践表达了对佛法和修行的理解与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充满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修行者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