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往何劳万乘君,五来方见一微臣。
微臣傲爵能轻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注释】
门:这里指国门,即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桓公名小白(一作小白),春秋时齐国的国君。三往何劳万乘君:齐桓公曾三次访问鲁国,鲁君以诸侯之礼接待了他。“三往”和“何劳”相对照,突出了齐桓公的谦恭。何:何事、何能。万乘君:古代称天子或诸侯所乘坐的车驾为“万乘”,后借指大国君主。五来方见一微臣:齐桓公又五次来访,才见到他这个小国的微贱臣子。五来:五次来访。方见:方才见到。一微臣:一个卑微的臣子。傲爵:轻视爵位。能轻主:能够轻视君主。霸者:指齐桓公。霸主:春秋时齐桓公号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如何:哪里,怎么。敢傲人:岂敢傲慢于人。
【赏析】
这首诗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对齐桓公的劝谏。诗中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齐桓公的形象,既表现了他的谦虚谨慎,也显示了他在争霸过程中的野心和霸道行为。
开头两句写齐桓公三次访问鲁国,鲁君以诸侯之礼相待,而齐桓公却谦逊得不得了,说“何劳万乘君”。这一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篇的关键。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齐桓公的谦恭。
第三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说明齐桓公不但不谦逊,还自以为了不起。接着第四句,进一步描绘齐桓公自大、骄横的性格。晏婴用“微臣”与“万乘君”相比,突出了齐桓公的权势;而齐桓公则以“一微臣”比自己,显示出他的气盛。
最后两句是齐桓公自我辩解的话,意思是说我齐桓公怎么会傲慢呢?其实不然,我不过是要向诸侯展示一下威风而已。
此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先写晏婴给齐桓公上奏章,然后直接叙述晏婴的上奏内容,最后才交代晏婴的身份和地位。这样写,使得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楚,便于读者把握中心思想。同时,由于没有直接交待晏婴的身份,更增加了诗歌的含蓄性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