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更何有,当庭唯折幢。
伴僧青藓榻,对雨白云窗。
暝色生前岭,离魂隔远江。
沙洲半藜草,飞鹭白双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和要求进行分析。
首联:写诗人在野寺寓居,看到古寺的景色。“古寺”指的是古老的寺庙,“更何有”意思是更加没有什么了,这里指寺庙里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了,没有僧人,没有和尚,没有香客。“当庭”指庭院,院落,庭院里只有几棵高大的树木,“唯”是“只”的意思,“折幢”,即折戟,折断的戈柄,这里指古代兵器,“折幢”比喻“古寺”,“折幢”与“古寺”相对,突出了“古寺”。
颔联:写在寺院中伴读僧人,青苔覆盖的草榻、对着窗户看雨的景象。“伴僧”意为陪伴僧人,“青藓榻”指青色的苔藓铺盖的草榻,这里指草榻上长满了青苔,“对雨白云窗”意思是对着窗子看雨,这里的“云”字用得十分巧妙,它既形容雨后的天空,又表现了雨后的心境。
颈联:写傍晚时分,天色渐暗,诗人独自站在山上远望。“暝色”是傍晚时分天空的颜色,“生岭”是生长在山岭上的意思,“暝色生岭”意谓黄昏降临,山岭上笼罩一层淡淡的雾气。“离魂”指离别的魂魄,“隔远江”指远离江水,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人格化,表现出他内心的惆怅之情。
尾联:写诗人站在沙洲之上遥望远处的江面,眼前只剩下半截藜草,两只白鹭在飞翔,诗人的心情也随之飘渺起来。“沙洲”“藜草”“飞鹭”都是景物描写,“沙洲”是江边沙滩上的小岛,“藜”是一种植物,“草”,草本植物。“半”是一半的意思,“藜草”就是半截藜草,“双双”表示两只白色的鹭鸶,它们在空中飞翔。“白双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儿也人格化,写出了鹭鸶翩翩起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孤寂。
【答案】
野寺寓居即事二首(其一)
古寺更何有,当庭唯折幢。
伴僧青藓榻,对雨白云窗。
暝色生前岭,离魂隔远江。
沙洲半藜草,飞鹭白双双。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野寺寓居时的所见所感。开头二句说:“古寺更何有?当庭唯折幢。”诗人来到一座古寺,见寺里除了几个僧人之外再无人烟,庭院里只有几棵高大的树木。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诗人来到古寺时,正值暮春时节,此时正是花木盛开的季节,可是诗人所见却是“当庭唯折幢”(断木),连树也没有一根完整的,可见古寺早已荒凉破败。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从实处说,古寺的荒废是事实;从虚处说,则是诗人的一种感慨之辞。接着二句:“伴僧青藓榻,对雨白云窗。”“伴僧”二字点明了人物,诗人是在寺中伴读僧人读书的屋子中,看到的窗外景象。青藓榻、白云窗,都极言其简陋。诗人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看着窗外绵绵细雨洒在窗户上。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在书屋里看书、观雨的情景。“白云”二字极富画面感,把雨天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
接下来四句写诗人观景之后的感受:“暝色生前岭,离魂隔远江。”“瞑色”是傍晚时分天空的颜色,“生岭”是生长在山岭上的意思,“暝色生岭”意谓黄昏降临,山岭上笼罩一层淡淡的雾气。“离魂”指离别的魂魄,“隔远江”指远离江水,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人格化,表现出他内心的惆怅之情。“沙洲半藜草,飞鹭白双双。”这两句诗是写诗人在江边沙洲上看到的景象。诗人看到沙洲上只有一些半截的藜草,而两只白色的鹭鸶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两句诗也是诗人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写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感情。首联两句写诗人在古寺中所见景象:庭院里除了几棵高大的树木外再无其他,这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僧人也不在寺中了。颔联两句写了诗人在寺院中的生活情况:他在青苔覆盖的草榻上伴读僧人;他在对着窗户看雨。颈联两句写傍晚时分,天色渐暗,诗人独自站在山上远望。“暝色生岭”意谓黄昏降临,山岭上笼罩一层淡淡的雾气。“离魂”指离别的魂魄,“隔远江”指远离江水,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人格化,表现出他内心的惆怅之情。尾联两句写诗人站在沙洲之上遥望远处的江面,眼前只剩下半截藜草,两只白鹭在飞翔,诗人的心情也随之飘渺起来。“沙洲”“藜草”“飞鹭”都是景物描写,“沙洲”是江边沙滩上的小岛,“藜”是一种植物,“草”,草本植物。“半”是一半的意思,“藜草”就是半截藜草,“双双”表示两只白色的鹭鸶,它们在空中飞翔。“白双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儿也人格化,写出了鹭鸶翩翩起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