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解析与译文

1. 诗句逐句释义

  • 游谢公亭:游览或访问谢公亭。谢公亭可能是一个历史遗迹或地名,这里指代一个特定的地点。
  • 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行走时正逢梦境,再次来到谢公亭。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行走过程中偶然遇到梦中景象,然后又到达了谢公亭的情境。”行行”可能是指连续不断的行走,而”方”在这里表示恰好、正好,”避梦”则是指避开了某种不好的梦境或预感。”又到谢亭来”表明诗人已经多次访问过这个地方,或者这个位置对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全世界的人都是如此这般地行事,我在哪里才能返回原位?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人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不同,感到被误解或孤立。”伊余”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而”何处回”则表示他无法找到回到正确道路或方式的方法。
  • 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竹子新鲜多汁,石头干净无苔藓。这句通过对比竹子的生机和泉水的清澈,强调了环境的纯净和生机。
  •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坐下来与僧人交谈,谁能顾及酒杯?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与僧人的交流中的放松和自在,以及他对饮酒的享受。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礼节的超然态度,愿意放下那些繁文缛节,专注于当下的交流和享受。

2. 关键词注释

  • 谢公亭: 此为一处古代名胜,具体地理位置不明确,可能是某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亭。
  • 行行方避梦: 描述诗人在行走中意外遇到了令他困扰的梦境。
  • 又到谢亭来: 表明诗人多次造访该处,可能因为其具有特殊意义或情感联系。
  •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表达诗人对当前社会风气或行为的不满和困惑,感觉无法适应或改变。
  • 竹鲜多透石: 竹子生长得旺盛,使得岩石都显得湿润,形容竹子茂盛。
  • 泉洁亦无苔: 泉水清澈见底,没有覆盖苔藓,表现出水质的纯净。
  • 坐与僧同语: 坐在寺庙里与僧人一起谈论,显示了一种内心的平和。
  • 谁能顾酒杯: 暗示诗人享受与友人相聚,饮酒作乐的时光,也反映出对世俗礼节的超脱。

3.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谢公亭的描写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社会的困惑和不满,以及他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和平静的愿望。通过与僧人的对话,诗人似乎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方式,即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寻找心灵的宁静。整体上,这首诗语言朴素而富有画面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