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
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
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
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
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
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
楚国寖广,秦封益侈。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
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
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
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池州夫子庙麟台
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
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
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
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
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
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
楚国寖广,秦封益侈。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
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
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
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下面是对每句的解释:
- 池州夫子庙麟台:这是一句描述地理位置的诗句,表明诗人在池州的夫子庙前看到了麒麟(麟台)。
- 二仪既闭,三象乃乖:这两句表达了宇宙中阴阳两方的分离和象征意义上的三个不同方向的背离。
- 圣道埋郁,人心不开:描绘了圣人之道被埋没,人们的心灵无法打开的状态。
-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意味着国家政治上没有文治武功的君主,社会下层却有着固定的悲哀。
- 吁嗟麟兮,孰为来哉:表达了诗人对于麒麟出现时机的疑惑,为什么它不来呢?
-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虽然周朝的政治不够严谨(不纲),但孔子确实是继承了文王的圣德。
- 诗书既删,礼乐大定:诗歌和书籍被删除,礼仪和音乐得到了大范围的确立。
-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鼓励善良,惩罚邪恶,使得奸邪之人得以纠正。
- 吁嗟麟兮,克昭符命:表达了诗人对麒麟能够彰显天命的赞美。
-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圣人的德行与时代相合,道德行为得到尊崇。
- 苟或乖戾,身穷道存:如果人的行为违背正义,那么即使道德高尚也难免困顿。
-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鲁国的光辉历史在这里被提及,孔子曾经在此讲学。
- 吁嗟麟兮,孰知其仁:对麒麟的仁慈表示赞叹。
-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当运势达到极点时,好运也会消失;当德行达到一定程度时,时势也会变坏。
- 楚国寖广,秦封益侈:楚国逐渐扩张,秦朝的疆域也日益扩大。
-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形容国家的墙壁高耸而道路崎岖,象征着国家处于困境。
-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在太平盛世,麒麟会出现;而在乱世,麋鹿会和人们一起生活。
-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孔子不是自称为圣明的,麒麟也不是自己带来吉祥的。
- 吁嗟麟兮,天何所亡:表达了诗人对麒麟命运的担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麒麟出现的不同场景和原因的分析,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不同面貌以及个人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