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
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
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
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
【注释】:
- 遗民爱精舍:遗民,指隐居的百姓;精舍,指有学问的人居住的地方。
- 乘犊入青山:乘坐小牛车进入青山。
- 来署高阳里:来到高阳里。高阳里,地名。属颍川郡,位于今河南登封县东。
- 不遇白衣还:白衣,泛指平民,这里指隐士。
- 礼贤方化俗:礼贤,以礼对待贤者。方,正。化俗,改变风俗。
- 闻风自款关:听到风声就主动投靠官府。款关,叩门请见。
- 况子逸群士:况字子逸,是诗人的朋友;逸群之士,指才能超群的人物。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任监察御史出使河东途经嵩山时所作。王之涣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此诗就是他应王维之邀而作。
首联“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二句,写自己到嵩山游览,看到当地隐居的人们安居于山中,于是决定去探访这位隐士裴处士。“遗民”一词,既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又表明了自己对隐士的敬仰之心和归隐之意。这两句诗通过描写隐士的生活环境和背景,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情。
颔联“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二句,诗人来到了高阳里,但并没有找到裴处士。这里的“不遇”,既可以理解为没有遇到裴处士,也可以理解为遇到了其他隐士。然而,无论如何理解,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官场仕途的厌倦和无奈。
颈联“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裴处士的形象。裴处士因为礼贤而化俗,所以能够听到风声就主动投靠官府。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裴处士的才学和智慧,也表现了他谦逊好学、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尾联“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二句,诗人将目光投向了裴处士周围的其他隐士。虽然他们不如裴处士那样显赫一时,但他们仍然能够过着清贫而充实的生活。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隐士们生活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裴处士及其周边隐士们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敬仰之情和归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