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黄池千里馀,归来宗庙已丘墟。
出师不听忠臣谏,徒耻穷泉见子胥。
《咏史诗·吴宫》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全诗如下:
草长黄池千里馀,归来宗庙已丘墟。
出师不听忠臣谏,徒耻穷泉见子胥。
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和赏析:
从“草长黄池千里馀”到“归来宗庙已丘墟”,描绘了一幅战争过后荒凉破败的景象。诗人通过“草长黄池”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而“归来宗庙已丘墟”则进一步表达了战争后的凄凉景象,宗庙变成了废墟,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苦难。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影响,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从“出师不听忠臣谏”到“徒耻穷泉见子胥”,诗人转而反思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在这句中,“出师”指的是出兵打仗,而“忠臣谏”则表示忠诚的臣子提出了警告或建议。然而,这些忠臣的建议并未被采纳,而是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和国家的灭亡。诗人通过“徒耻穷泉见子胥”表达了对战争的失望和对忠臣的遗憾。他感叹,如果能够采纳忠臣的建议,或许可以避免这场战争,但遗憾的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这种反思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前后的对比和对忠臣忠言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警示。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加珍惜和平,努力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咏史诗·吴宫》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争破坏和反思的战争诗,也是一首蕴含着深厚历史情感和历史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