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骑竹马年,送师来往御沟边。
荆榛已失当时路,槐柳全无旧日烟。
远自嵇山游楚泽,又从庐岳去闽川。
新春阙下应相见,红杏花中觅酒仙。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

记得初骑竹马年,送师来往御沟边。

荆榛已失当时路,槐柳全无旧日烟。

远自嵇山游楚泽,又从庐岳去闽川。

新春阙下应相见,红杏花中觅酒仙。

注释:

  1. 洪州:即今江西省南昌市。西明寺:位于洪州城西,唐代名寺。省上人:指僧人。游福建:到福建一带游玩。
  2. 竹马:儿童游戏用具,用竹子编制而成,形状像马,可以骑在上面玩耍。
  3. 御沟:指宫廷内的小河,是皇帝和后妃们游玩的地方。
  4. 荆榛:指荆树和野草,这里比喻荒凉的环境。
  5. 嵇山:地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楚泽:楚国的湖泊,在今湖北省鄂州市附近。
  6. 庐岳:指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面。闽川:福建省的别称。
  7. 阙下:皇宫的正门,这里代指朝廷。春日:春季的早晨。
  8. 红杏花:红色的杏花,春天的代表性花卉之一。酒仙:指喜欢饮酒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回忆了当年与友人一起骑着竹马在御沟边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然而,岁月流转,昔日的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只剩下了荒废的荆榛和槐柳。诗人不禁感慨地写道:“远自嵇山游楚泽,又从庐岳去闽川。”这里的“嵇山”和“庐岳”分别指嵇康和诸葛亮的故乡,而“楚泽”和“闽川”则分别是他们曾经游玩过的湖泊和地方。诗人通过这些地名的转换,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淡漠。
    诗人转向了新春时节的京城,期待与友人在阙下相见。然而,随着春天的到来,友人的身影却在红杏花中消失了。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红杏花比作一位寻觅酒仙的人,暗示着友人已经离去,而自己只能在春天里独自欣赏这美丽的花朵。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昔日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岁月变迁的感慨。同时,诗歌也蕴含着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